在一个心理咨询中心,来了一个30岁出头的女性,她原来在一家外企做总经理秘书,同时也是一对双胞胎的母亲。两个孩子聪明可人,就快3岁了。她来咨询中心的原因非常奇怪,因为她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和老公。
她这么叙述道:“孩子刚出生那会儿我工作的时候总觉得心里很不安,虽然家里请了保姆,两个孩子不是没有人照看,可我老是觉得对不起小家伙似的,他们那么小,而我这个母亲却不能陪着他们、亲自照顾他们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每天回到家都累得要命,干什么都力不从心。我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甚至也不是好太太。所以,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下决心辞职了。现在我待在家里,可以亲自照顾孩子们了,可是家里的经济状况就不如以前了。看着丈夫的压力这么大,而我整天待在家里帮不上忙,还给家里增加负担,我又开始不安了。我现在正在考虑重新开始工作。”她这样说着,淡淡的焦虑渗透在眉宇之间,“唉,看起来我就是没有能力同时兼顾。”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心理专家说,这位母亲的负疚感是一种心理疾病。并解释说生活中存在两种负疚感:一种是健康的,另一种是不健康的。健康的负疚感就像是功能完好的“心灵报警器”,它提示我们,我们犯了错,有心或无意,伤害了别人。它会提醒我们不再重蹈覆辙。而不健康的负疚感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当事者可能并没有做错事,没有必要为之所苦。而不健康的负疚感对人是有害的,因为它毫无根据,它并不是由实质性的错误所引发的,并不构成值得反思的理由,所以体验这种负疚感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很难有什么裨益。
不健康的负疚感往往源起于童年。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病重的母亲,往往会为母亲的状况责备自己,“都是我不乖”造成的,将自己放在责任承担者的位置上。因为在人的心理上,自我谴责,似乎总比陷入绝望要好些。人在年幼无能无助的时候,负疚感仿佛救命稻草,尽管它也并不好受,而孩子也没有理由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但与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相比,至少它让孩子感觉有所依托。
但随着一个人的慢慢长大,不健康的负疚感会把人塑造成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以至于动不动就焦虑沮丧。其实一个人所希望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真实的自己总会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些理想形象对人有所帮助,会激励人;但有一些人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以致难以逾越时,不必要的负疚、自卑感就可能应运而生。有了这种负疚习惯心理的人,在生活中会处处对自己不满,以致酿成严重的忧郁症。有了此种心理症状的人必须找专业心理医生咨询治疗。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