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功能定位为患者撑起保护伞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功能定位为患者撑起保护伞
脑外科手术很难,不仅难在复杂的血管走行、柔软的脑实质、奇形怪状的脑肿瘤,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难点在于,我们似乎并不完全了解每一部分脑组织究竟指挥着哪些功能,语言、运动还是其他……
功能定位为患者撑起保护伞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郑颖璠 邢远翔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困惑
众所周知,大脑支配着全身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然而,哪部分大
脑具体负责什么功能,却一直是个谜。据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
王硕教授介绍,尽管人们早已了解大脑前方是额叶、后方是枕叶等解
剖定位,但关于大脑的功能区定位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常用的功能定位,是根据以往多年的临床经验逐渐总结出来
的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比如经过反复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后,发现在某一个区域出现病
灶或在手术切除后,患者都出现了同一个功能的缺失,则可推断这个
区域是这种功能的大脑对应区。这种“粗线条”的定位方法,尽管通
常给医生们提供了参考,但还有些时候即便是保护了相应的脑功能区,
术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功能缺失,这是为什么呢?
探索
王教授介绍,根据临床观察,尽管负责讲话的主要功能区,但大
多数患者都会与传统认为的“布尔卡氏区”重合,每个人还会有其他
的区域同时负责讲话这个功能,而且个人之间不尽相同。因此要想保
护每一位患者的重要功能,目前较合理的办法就是为每一位患者进行
术前检测。
具体的检测方法是,让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扫描的同时,根据医
生的指令说话、看东西、做动作等,然后通过扫描结果,标记患者执
行命令时,大脑中出现高代谢的区域。之后,在手术中,医生就要根
据已经标记的主要功能区,从手术入路要“绕道行驶”,切除范围则
尽量避免损伤这些主要功能区。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赵继宗教授说,目前国内已有
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四家医院尝试使用这种技术,效果较
好。但使用这种方法对于患者也有一些要求,如学历较高,能够正确
理解并准确回答医生的问题,患者需要在神志清醒状态下等。同时对
于医生以及医院的医疗设备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两难
那么,假如病变部位恰好就在检测出来的重要功能区呢?王教授
说,在临床上,的确遇到过这种情况,每当此时就需要患者和家属进
行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为了更加彻底切除肿瘤,损伤某些重要功能,
如失语、失明等;要么为了较好的术后生活质量,冒术后肿瘤复发的
风险。这个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决定。目前国外患者和医
生大多选择后者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即在手术中尽量保留有大量神经
细胞的灰质,而切除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主要是神经纤维的脑白质等。
最后,赵继宗教授强调,神经外科的发展态势是从传统的结构保
护逐渐到减少神经功能损害;从神经功能保护到恢复功能。这个手术
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功能损害,达到微创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