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基本外科讨论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 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 学组 

1989年美 国医师 Lichtenstein在美国外科杂志上提出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概念后,由于使用补片材料的修补 
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复发率低以及易于操作等优 
点,此技术在国际上迅速开展应用。各国在开展这种新技术 
时,使用了各种不同的规范化方法 ,如英国、丹麦等订立了有 
关的手术指导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2001年 8月 ,中华医 
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邀请了国内有关专家制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定了“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 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经过两年的实施 ,在听取各种意见和结合国际的学术发展经 
验后,再次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在初稿 、再修改稿和最后讨论 
稿的基础上,于 2003年 8月通过了2003年修订稿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此稿与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001年稿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将“腹股沟疝、股疝和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分开设定为“成人腹股沟 
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和“腹部手术切 口 
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2)两个手术方案对疾病分型和 
医疗文件 中手术后诊断名称的书写均做了明确的建议 ;(3)
在腹股沟疝手术治疗中增加了腹腔镜修补的治疗意见 ;(4)
在治疗方案后增加了 3个附件,分别为“附件 1,无张力腹股 
沟疝修补手术方法介绍 (修订稿 )”,“附件 2,简要介绍补片 
修补腹部手术切 口疝的几种方法”,“附件 3,目前使用的疝 
修补材料”。现将两个治疗方案一并简要介绍如下。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先天性 因素外 ,常 
与腹内压增高有关。 
    除嵌顿疝外 ,以常见发病部位的可复性肿物 为诊断依 
据。成人疝是不可能自愈的,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100多年来,腹股沟疝修补术经历 了漫长的历史,出现 
了Bassini手术 、McVay手术、Halsted手术和Shouldice手术 
等。近 20年来 ,无张力修补手术在发达国家 已经成为治疗 
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为此 ,对腹股沟疝、股疝的手术治疗 
提出下列建议。 
   
一、分型 
    根据疝发生的原因、部位、内容物的临床表现等对腹股 
沟疝进行分型,有利于实施疝手术的个体化方案,并有助于 
对不同病变使用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做出判断。 
    1.分型方法 :根据疝环缺损大小、疝环周围腹横筋膜的 
坚实程度和腹股沟管后壁的完整性 ,腹股沟疝分成 I、Ⅱ、 
Ⅲ、Ⅳ型 。 
    I型:疝环缺损 ≤1.5 cm(约 1个指尖),疝环周围腹横 
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 
    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 1.5~3.0 cm(约 2个指尖),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 ,腹股沟管后壁不完 
整 ; Ⅲ型:疝环缺损 ≥3.0 cm(大于两指 ),疝环周围腹横筋 
膜或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 ,腹股沟管后壁缺损 ; 
    Ⅳ型:复发疝。 
    腹横肌腱弓下缘和腹股沟韧带上缘之间即耻骨肌孔的 
上半侧内无腱膜及肌肉组织 ,则视其为腹股沟管后壁结构缺 
损 。 
    2.文件记载格式 :腹股沟斜疝 (左或右侧) I型(或 Ⅱ、 
Ⅲ、Ⅳ型),或腹股沟直疝 (左或右侧 ) I型(或 Ⅱ、Ⅲ、Ⅳ 
型 )。
 
二、手术治疗 
    1.手术的要求:现代疝手术应达到修补术后疼痛轻,康 
复时间短 ,复发率低 ,并发症少;并预防在已修补的原发疝区 
域下的腹股沟底部再形成疝。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时要置人 
合成补片 ,必须遵照“严格无菌原则,术野止血彻底和固定补 
片到位”原则。因嵌顿疝行急诊手术时,如疝 内容物已发生 
绞窄则不提倡使用人工补片技术。对腹股沟管未发育完全 
的儿童 ,也不提倡使用人工补片技术。 
    2.选择修补手术方法的建议: 
    I型:疝囊高位结扎和内环修补手术;平片无张力疝修 
补手术(Lichtenstein手术)。 
    Ⅱ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平片无张力疝修 
补手术 ;缺乏人工 修补材料 时,可选择 应用 Bassini手术、 
McVay手术和 Shouldice手术。要注意避免缝合时的张力过 
大 。 
    Ⅲ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平片无张力疝修 
补手术;双层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手术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 
手术(Stoppa手术);无人工修补材料时,可考虑使用 自身组 
织或筋膜,但应当有减张措施。 
    Ⅳ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双层补片无 张力 
疝修补手术;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Stoppa手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主要用于直疝、斜疝的修补, 
特别是双侧疝和复发疝。对不能耐受全身麻醉 、有下腹部手 
术史和巨大完全性阴囊疝者 ,应慎用腹腔镜修补术。 
    对于 Bassini手术 、McVay手术 、Halsted手术和 Shouldice 
手术 ,应根据手术者的经验、患者病情 和分型选择应用。应 
注意避免缝合时张力过大。 
    3.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除行常规检查外 ,对老年患者要 
注意检查心、肺、肾功能和血糖水平。由于高龄患者常合并 
有各种内科疾病 ,应该在手术前对其危险性加以评估,尤其 
对呼吸功能衰竭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要积极治疗后再手 
术。对严重腹水的患者,应先行 内科处理。对前列腺肥大、 
严重便秘和慢性咳嗽患者 ,术前要给予妥善处理。根据患者 
具体情况手术后应尽早下地活动,如缺损巨大和内科情况不 
稳定者宜推迟手术治疗。修补材料作为一种假体置入 ,宜在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对于感染高危人群 ,如慢性 
呼吸道感染、糖尿病 、化疗或放疗后和存在其他可导致免疫 
功能低下原因等,使用抗生素是必需的。 

              股  疝
 
    对于股疝 ,因其嵌顿发生率较高 ,明确诊断后要及早手 
术。使用无张力疝修补,宜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 
术,在疝囊回纳后用网塞置于股环处 ,在 固定 网塞时注意勿 
损伤内侧的股静脉。不再使用成形补片置于网塞的浅面。 
    股疝嵌顿后手术方法的选择视局部感染的情况而定。
 
              腹部手术切口疝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2% 一11%,其发病常与切 口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 内压增 
高和其他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 
素等有关。典型的切 口疝诊断较容易,B超和 CT有助于确 
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腹部手术切 口疝不能 自愈,均需手 
术治疗。 
    一、分类 
    1.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类 :(1)小切 口疝 :疝环最大 
距离 <3 cm;(2)中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 3—5 cm(不包括 
5 cm);(3)大切 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5—10 cm(不包括 10 
cm);(4)巨大切 口疝:疝环最大距离≥10 cm。 
    2.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类 :(1)中线切 口疝 :包括脐 
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 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 口疝;(2) 
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 
问切口疝。 
    3.文件记载格式 :包括疝的部位、位置、大中小分类和缺 
损大小的数字等 内容 ,格式 如下 :脐上正中小切 口疝 (2.5 
cm),或脐上、下正中大切口疝(8 cm),或侧腹壁肋缘下中切 
口疝(4 cm),或侧腹壁肋髂问巨大切口疝(13 cm)。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对于全身情况差 ,心肺功能不全或有其他 
内科合并症者 ,要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后再选择手术时机。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 ,建议在切口愈合后 
3—6个月行修补手术;对有切 口感染史 的初发疝和复发切 
口疝 ,建议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 1年行修补手术 ;已接 
受过采用修补材料行修补手术并感染的复发疝,应在切 口愈合 1年以后再修补,。               

2.选择修补手术方法的建议 :对伴有污染创面的腹部手 
术切 口疝,行直接缝合修补;如果缺损大,可用 自体组织移植 
或用可吸收人工材料修补。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同时使用 
不可吸收材料修补腹部手术切 口疝。 
小切口疝 :建议使用 1-0的 prolene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 
缺损 ,所用缝线的长度和切口长度比最好为 4:1。 
中切口疝:可用直接缝合方法 ,但在拉拢对合组织有张 
力时,需使用修补材料修补。 
大和巨大切 口疝:最好采用修补材料修补。 

3.使用材料的选择:补片置入在腹壁 的位置,有筋膜前 
(或腹膜前)肌下置入补片(prefascial retromuscular site)、肌 
前补片修补 (premuscular prosthetic repair)和腹膜腔内补片 
置人手术 (intraperitoneal mesh repair)。但置入 的补片要超 
过疝环缺损缘 3—4 cm。聚丙稀 和聚酯补片不能直接接触 
肠管。建议使用不可吸收的合成缝线间断缝合固定补片。 

4.围手术期处理 :(1)术前准备 :积极处理伴有全身性 
疾病的患者。严密检测呼吸功能 ,包括常规胸部 X线检查、 
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对有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应行充分 
的术前准备 ,对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通过深 
呼吸进行胸廓及膈肌煅炼。对于巨大切 口疝 ,为防止疝 内 
容物还 纳腹 腔 后 发 生 呼 吸衰 竭 及 腹 腔 室 间 隙综 合 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 
腹肌顺应性训练。可在术前 2—3周始将疝 内容物还纳腹 
腔,用腹带束扎腹部 ,并密切观察呼吸功能 ,防止突然发生 
呼吸功能衰竭。对于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 
次复发的切 口疝、使用大块生物材料修补和切 口可能受消化 
道细菌污染的患者,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手术后 
处理:①术后应使用抗生素 2—3 d,或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②保证闭式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根据引流量(引流量少于 10 
ml/d)在术后 3—5 d内拔除引流物。手术创面大、引流物多 
时,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拨除引流管后仍要注意局部有无 
积液、积血,出现积液、积血时应随时抽吸。③注意体温变化 
及经常查看伤口,如果术后体温仍持续升高和伤口红肿 ,应 
警惕伤 口感染的发生,给予抗生素治疗 ,并重视局部处理。 
④术后早期患者可在床上活动,2—3 d后可下地行走。术后 
要用腹带加压束扎 2周 ,并继续使用腹带 3—6个月。术后 
3—6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