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特别策划爱心无国界 【护理相关讨论版】

连线嘉宾:

  丁英(北京友谊医院中心手术室护士长我国派往斯里兰卡14人医疗队成员之一)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连线记者:

  刘彬

  实习生牛琳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嘉宾感言:

  当我们给每一个难民看完病后,有些难民懂一点英语,都很有礼貌地用英语向我们道谢,不懂英语的难民会对我们做一些手势,当地人告诉我们,他们是在为我们祈福。看到他们这样,我们再苦、再累,心里也满足了。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丁英

  1月4日晚7时,记者拨通了丁英的电话,可能是经过了一整天紧张的工作,丁英的声音显得不那么清脆。“我们已经嚼了一天的压缩饼干了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作为北京友谊医院中心手术室的护士长,这儿的工作强度和条件与北京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是我们急诊科的赵大夫也没经历过这么大的接诊量,我们一天接诊了200多位病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外科创伤,三分之二是内科方面的疾病,另外还做了3个小手术。”丁英在电话那头说。

  据丁英介绍,这些接诊病人的病情有一部分是海啸灾害造成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像糖尿病、高血压等,还有一些皮肤病。由此可见,当地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医少药的状态。

  据悉,医疗队做的3个小手术一个是切开取出异物,一个是排脓,还有一个小孩,由于当地的孩子们都不穿鞋,小孩在光脚走路的时候,把脚指甲盖掀掉了,医疗队为其作了拔甲术。

  丁英介绍,目前,他们和当地共700多难民住在一起,难民有的住在寺庙的房子里,有的睡在屋檐下,他们原来的房子在海啸中全都被冲毁了。

  “医疗队带过去的药品够用吗?”

  “医疗队这次带来的大部分是针对创伤外科的药品,这方面基本够用,但是我们接触到的病人,他们所患的疾病有很多属于内科范畴,现在国内的药品还没有运过来,我们已经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原本打算供自己使用的药品全都拿出来给难民们用了。”

  “难民们现在吃什么、喝什么?”

  “寺庙里的难民现在吃饭全部靠政府配送,每到吃饭的时候,每个人拿一个盘子,有关工作人员往他们的盘子里盛上食品。至于饮用水,现在也是靠政府配送,因为当地的水源已经被污染,不能饮用,难民们只有在洗漱的时候,才用当地水源的水。”

  “除了在寺庙里的难民,高尔地区的其他难民的情况了解吗?”

  “对不起,我们来了以后忙得不可开交,还没有出寺庙一步,不清楚其他难民的情况。”

  “防疫工作已经开始了吗?”

  “已经开始了,北京疾控中心的同志已经对当地水源情况展开调查,其他的预控工作也正在进行。”

  “目前有疫病流行的征兆吗?”

  “从我们接触到的范围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病例。”

  “当地的天气情况怎样?”

  “甭提了,天气热得受不了,这儿的天气拿国内的话来说就是‘桑拿天’,又闷又热,让人喘不过气来,工作量又大,我们都在咬牙坚持。”

  “医疗队队员出发前采取了哪些防护措施?”

  “这次任务时间特别紧,我们基本上没有采取什么防护措施,出发之前,每人打了一针破伤风,再没有别的了。”

  “你们给难民看完病后,他们有什么表示?”

  “这一点是我们最感动的,当我们给每一个难民看完病后,有些难民懂一点英语,都很有礼貌地用英语向我们道谢,不懂英语的难民则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翻译过来也是谢谢的意思。有的人还会对我们做一些手势,当地人告诉我们,他们是在为我们祈福。看到他们这样,我们再苦、再累,心里也满足了。”

  相关信息

  丁英所在救援队是继上海、广东之后我国派出的第三支国家卫生救援队。这支救援队由14人组成,其中,北京市疾控中心派出的7名队员由消毒、饮用水及现场流行病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北京友谊医院派出的7名队员分别是骨科、胸科、脑外科、内科、肝病及手术方面的专家,平均年龄40岁,他们当中有的参加过援非医疗队,有的投身过抗击非典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