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外部性脑积水68例临床分析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关键词:脑积水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儿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8~2005年前瞻性诊治68例婴儿外部性脑积水,其中男46例,女22例,初诊年龄3~11个月,平均5~8个月。36例因前囟隆起,24例因头围偏大前来就诊,8例因有抽搐,10例因呕吐、肺炎或其他疾病做头颅CT检查发现异常后转来诊治。笔者分析影像学、生长发育情况及诊治方法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结果 初诊中8例有间断性无热惊厥,26例无症状,其中15例3个月婴儿生长稍落后,抬头差,诊断靠头颅CT检查,46例经脑活素营养脑细胞治疗,22例未经治疗,6~9个月后复查头颅CT显示脑外积水消失,随访2~3年,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婴儿外部性脑积水无特异临床表现,部分患儿有前囟隆起、头围偏大、一过性无热惊厥,头颅CT是诊断的主要工具,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不需治疗。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关键词】 脑积水;自限性疾病;治疗方法
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E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婴儿脑发育异常的一种少见的表现,是交通性脑积水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的扩大或脑室轻度扩大,所以称为外部性脑积水或脑外积水[1]。该病由Dandy于1917年首先提出,国外文献又称为“婴儿良性硬膜下积液”及“脑室外梗阻性脑积水”[2]。为婴幼儿时期所特有的一过性自限性疾病[3]。现将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EH患儿68例,结合文献、对其病因、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如下。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初诊年龄3~11个月,平均5~8个月,为前囟未闭的婴儿。其中就诊时主诉为前囟隆起36例,头围偏大24例,无热惊厥8例,10例因呕吐、肺炎或其他疾病行头颅CT检查发现异常后转来治疗。所有患儿均为足月儿,出生时无产伤、窒息、头部外伤史。
1.2 诊断标准[1,2,4] (1)婴儿期出现头围增大、囟门隆起、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2)头颅CT表现为对称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前纵裂增宽,基底池扩大,无中线移位;(3)良性自限性。本组均符合以上标准。其中前囟隆起36例,头围偏大24例,间断性无热惊厥8例,全部病例均无颅内感染史,生长发育均在正常范围,常规采用AmielTison神经检测法,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囟隆起、增宽、部分颅缝增大,6例3个月患儿生长稍落后,全无异常。
1.3 辅助检查 本组68例均做头颅CT检查,均有大脑纵裂前半部对称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同时伴有两侧额顶部脑皮质沟回增多、加深,18例脑室轻度增大,42例可见两侧裂增大,9例环池及鞍上池扩大,脑实质均无明显异常改变。符合朱延敏等提出的主要CT表现[5]。35例做脑脊液检查,除8例有压力稍高外,且均为伴有惊厥患儿,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正常。8例惊厥患儿做脑电图检查,5例有异常;且血钙正常,本组病例做血、尿、便、心电图、心、肺、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1.4 治疗方法及结果 本组中43例给予脑活素营养脑细胞治疗,每天5~10ml,每月连用10天,连用3个月后复查头部CT,发现脑外积水明显吸收好转,21例6个月后复查头颅CT均恢复正常。10例合并肺炎患儿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与对症处理外,有惊厥者给予抗惊厥治疗。10例伴呕吐患儿予以20%甘露醇静脉注射,症状缓解后改用乙酰唑胺片口服。对所有病例随访2~3年,反复进行神经病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