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印度洋海啸给我们的启示系列之一 【急救医学与危重病讨论版】

印度洋海啸给我们的启示系列之一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自救急救常识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

当海啸发生时,呼啸而来的海浪高达9米,特大海啸发生时,海浪甚至高达30多米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海啸的波长通常超过100公里,而海啸运动的时速也高达数百公里。海啸的能量同样也是惊人的,重达数吨的岩石混杂着船只、废墟等等会随着海浪的运动向内陆前进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途地势低洼的地区都将被淹没。因此在发生海啸时,岸边的人们要尽快从地势低洼的地区转移到地势高的区域,正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此时绝不能返回港口,而是应该将船驶向深海区域。

面对地震海啸等强烈的自然灾害如何学会最大程度的减轻损害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包括国际间的广泛合作,国家、政府乃至各社会团体企业广泛参与,还应包括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有关地震海啸的知识,在印度洋海啸中一位12岁的小孩利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自然常识挽救了120多人的生命正说明了这一点。无数经验表明,人类在面对强大的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学会如何自救、互救是减少损失、得以生存的关键。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一.溺水的抢救

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口腔内、鼻腔内的淤泥和杂物,用纱布(或手帕)裹着手指将溺水者舌头拉出口外,并解开其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进行吐水急救:抱起溺水者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或者抱起溺水者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如急救者取半跪位,可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抢救者右手按压溺水者背部,让溺水者充分吐出口腔内、呼吸道内以及胃内的水。如果溺水者呼吸停止,疏通呼吸道后,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具体方法是抢救者捏住溺水者鼻孔,深吸气,口对着溺水者的口吹气,吹气量要大,每分钟吹15次。如果溺水者心跳停止,立即让溺水者仰卧,用拳头叩击心前区1~2次,用力要适当。然后,双手重叠放在溺水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有规律不间断地用力按压。按压时双臂绷直,频率要达到80~100次/分,深度3~4厘米,直到能够摸到病人颈动脉搏动时停止。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2。如果只有1个救护者做心肺复苏,每按压心脏7~8次,向肺内吹气1次;如果有2个人进行抢救,可每按压5次心脏,向肺内吹气1次,效果更好。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二.骨折的救治

1.骨折的自救
骨折后病人应立即停止活动,将骨折部位简单固定。如伤口出血,应用绷带或清洁布条压迫包扎止血;出血量大时可用止血带止血,并记录时间,做到每半小时放松0.5~1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如骨折端露在伤口外面,不要当场把骨折端归于原位,以免引起感染。高处摔下或背部着地跌倒而骨折的病人,不要用软性担架,应几个人在一个水平位置将病人轻轻托起,放在木板或门板上平稳地送往医院。
2.骨折的紧急处理方法
骨折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而分为闭合性骨折(骨折处或其附近皮肤和肌肉未发生破裂)和开放性骨折(骨折处或其附近皮肤和肌肉破裂,骨折片与外界空气相通,甚至骨折端外露)。从骨折的形状和骨折端有无错开或移位及暴力程度,又可分为完全和不完全骨折,或横、斜、粉碎、螺旋相嵌骨折,以及有移位或无移位骨折。一旦发生骨折宜就地检查,紧急处理。根据受伤的形式而判断骨折发生的可能性,骨折呈开放性外露或形成假关节诊断较容易。就地处理检查时,动作要快、准、稳、轻,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若有休克或脏器损伤者,应先予抗休克治疗及脏器的修复处理。在送医院时宜临时固定骨折部位,可防止骨折端再次损伤软组织,利于抗感染、止痛和抗休克的治疗。临时固定范围一般包括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可就地选用棍棒木板等材料。开放性骨折的伤口可采用加压包扎法。对离断肢体可用洁净的布包好,外面可加冰袋以降温,为断肢再植创造条件。若为闭合性骨折,畸形较明显,游离骨折端有穿破皮肤、损伤血管和神经的可能性,宜牵引伤肢远端纠正畸形,然后用夹板固定。
对于身体各个部位的骨折,处理并不相同,故应区别对待。
对于胸肋骨骨折,应观察有无胸闷,憋气,胸廓有无反常呼吸(反常呼吸是指吸气时胸廓应该扩张,呼气时胸廓回收,但受伤者吸气时反而回缩,呼气时扩张),这时可用宽布带或橡皮带之类的东西将胸廓包扎紧,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胸廓有反常呼吸,则用棉垫、衣物、毛巾等柔软的物品垫于反常呼吸处,再用宽布带成橡皮带之类的东西将胸廓包扎紧,并迅速送往医院,送治途中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坐位。
对于脊柱骨折,急救的要点是不要屈或伸脊柱,以免脊柱骨折处活动,导致或加重脊神经的损伤造成截瘫,故骨折后要确保水平搬运,因此可将患者身体捆在担架和木板上,这样在搬运途中可减少脊柱的活动。
对于四肢骨的骨折,急救时应将骨折处上下关节以上的骨用夹板、木棒、树干之类固定,固定用的固定物一定要超过上下关节,这样可减少搬运过程中骨折肢体的活动,避免骨折断端刺伤软组织,神经及血管等,同时也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如果骨折同时合并有出血,可在骨折靠近躯体的一侧用橡皮带橡皮条等柔软有弹性的物品进行捆扎,捆扎后应记录时间,在搬运途中如超过一小时就应放开5~10钟,千万不可用铁丝或电线钢丝等物品捆扎,否则会导致捆扎以下部位组织完全坏死,最终只能进行截肢。最后,在上述急救的基础上,应迅速将患者送医院进行相关的治疗,最大限度抢救生命,减少伤残。

三.外伤的处理办法

人们在重大自然灾害中造成全身各部位受损伤出血的可能性很大,救治不及时是死亡发生主要原因。若具备相应知识,自己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常是延长抢救时间,获得他救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小的出血经处理可自行愈合;大的严重出血时常危及生命,需及时的抢救。
1. 外伤现场急救四大技术
外伤现场救护技能常被称为“四大技术”,即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及时有效地对伤员的活动出血伤口进行止血、包扎,是抢救伤员的基础。仔细检查受伤肢体、脊柱、骨盆,早期发现骨折,并利用现场可以找到的物品进行有效临时固定是保证伤员不再受到“二次损伤”的重要环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不能行走的伤员进行搬运,在转运途中严密观察伤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伤员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平稳,是使伤员得到进一步治疗的保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这四项貌似简单的外伤救治技术都需要认真学习、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甚至不是从事院外急救的医护工作者,也应该对这些现场抢救的特殊方式和规则再学习、再实践,否则同样很难胜任外伤现场抢救的任务。“四大技术”吸收了战场救护的基本知识,强调使用绷带、三角巾和现场各种可以利用的物品进行简捷外伤处置。同时,也积极推荐使用现代高科技急救器材,以提高救治成活率。学习“四大技术”不光应该掌握各种可行的操作技术,还应该懂得这些技术在各种不同外伤现场的具体应用顺序。例如,止血应该首先采取伤口直接压迫的方法,然后给予加压包扎,如仍然难以止血,则可以依次采用填塞止血或上止血带的方法。在外伤抢救中,人们通过常年的经验积累,还总结了一系列特殊的抢救规则,例如:“先救命,后治伤”;“昏迷伤员运送途中必须取头侧位”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认真学习的知识,只有我们更多的人掌握了急救的技能,我们的健康才有更多的保障,危重伤员才可能更多地被救活。
2. 外伤出血的处理方法
外伤出血情况大致有三种:
(1)毛细血管出血
呈小点状的红色血液从伤口渗出,看不见明显的血管出血。局部压迫止血法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当发生出血后,首先用手帕、纱布、毛巾等直接敷在伤口上,采用手指压迫止血法。用力压住,等稍微稳定后,再用绷带裹紧,把患部放在比心脏高的位置。上绷带后,若手足尖端发冷、肿胀,说明绷带过紧,应稍微放松一点。另外,若伤口较大,不要使用纸类物品止血,因为纸的纤维进入伤口,很难清除,给后期处理造成困难。被碎玻璃刺伤出血,若用局部压迫止血法,碎玻璃会扎得更深并引起更大的出血。压迫部位也可在伤口近端的动脉干或直接压迫伤口出血处。
(2)静脉出血
暗红色的血液,迅速而持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止血方法同毛细血管出血,但需稍加压力,敷药后用绷带包扎。
(3)动脉出血
这种出血来势凶猛,血色鲜红,随心脏搏动而呈喷射状涌出。大动脉出血可在数分钟内导致患者死亡。止血方法可临时用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根据出血部位,若头前额或颈部(太阳穴)出血,可用拇指压迫颞前动脉干颞骨上(颞动脉在耳前上方一指宽处有搏动的位子)的止血法止血。脸部出血采取颌外动脉压迫止血法,即在下颔骨前约1.5厘米处摸到搏动,用拇指将颔外动脉压在颔骨上。肩或上肢出血,采用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止血,即在锁骨上缘中点摸到脉动后,用拇指将锁骨动脉压在第一肋骨上。前臂或手出血采用肱动脉压迫止血法止血,即上臂微外旋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摸到脉动后,用食、中、无名三指将肱动脉压至肱骨上。大腿或小腿出血,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法止血,即将大腿微外旋,在腹股沟中点摸到脉动后,用两手拇指重叠压迫股动脉于耻骨上。足部出血采用胫骨前后动脉压迫止血法止血。胫前动脉在胫骨远端直向胫骨上压。胫后动脉在内踝后方直压。一般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胭窝和腹股沟等大血管出血,可直接压迫出血处,以便暂时止血,赢得手术彻底止血的时间。上下肢出血时,可在指压止血的同时采用绷带、布条或绳子紧扎止血。即止血带止血。止血带止血效果好,但有一最大缺点是它完全阻断肢体的血循环,增加了肢体的感染和坏死率,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另外,在使用时要注意:缚扎的部位应尽可能靠近伤口。在膝和肘关节以下缚止血带无止血作用。在上臂缚止血带时要注意避开桡神经,以免发生损伤。上止血带时下面要衬垫衣服、毛巾等布类,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同时要注意衬垫物要平整。缚止血带时松紧要合适,不可过紧或过松。如果身边没有医用止血带,可以用领带、皮带、围巾等作为止血带用,带子以5厘米宽比较合适。上止血带时,就绑在伤口的近心端。例如在膝关节下边出血,要尽快地在大腿上容易上止血带的地方绑上。有的患者虽然已经上了止血带,却处于出血过多的濒死状态,这常常是由于止血带没有压住动脉所致。静脉壁很薄,容易被压住,若动脉未被压迫,新鲜血液不断流过来,而静脉回流受阻,会导致局部淤血,甚至大出血。
3. 特殊外伤的处理
外伤现场对于伤口的处置,除了一般止血、包扎以外,还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开放性气胸、内脏自伤口外溢或者是各种异物插入人体等,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加重伤情,或是给伤员带来生命危险。
(1)开放性气胸
胸背部或腋下扎伤可以使胸腔破裂开放,甚至肺脏破裂成开放性气胸,其后果是造成呼吸困难,严重缺氧。遇有这种胸腔开放伤口,不能仅简单覆盖包扎,而应该立即用厚敷料堵塞伤口,再用塑料袋等不透气的物品盖严敷料,外面使用三角巾等加压包扎,将开放性气胸尽快闭合。
(2)内脏溢出
最常见的内脏溢出是腹部外伤后腹壁破裂,肠管自伤口处溢出。偶见头部外伤致颅骨骨折,脑组织外溢暴露。溢出的肠管,即不能塞回也不能直接加压包扎。塞回可以导致腹内严重感染,包扎可以压闭肠管的营养血管,造成急性肠坏死。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用干净布料遮盖溢出的内脏,然后用毛巾等绕成适当大小的圆圈,紧贴腹壁套在肠管上,再用一只饭碗或大口杯等扣在溢出物上,最后再用三角巾等进行包扎。
(3)异物插入人体
因车祸、工伤、斗殴等各种原因,都可能有不同的物体插入身体致伤,如刀扎伤。此时切勿将异物贸然拔出,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出血而使伤员在来不及送达医院之前就很快死亡。对异物插入的伤口,应该用厚敷料或绷带卷垫在异物周围将其固定,再用开洞的三角巾套住异物进行包扎。
(4)肢体离断
手指或胳膊、下肢离断,常会引起剧烈疼痛和大出血,除了立即包扎伤口止血以外,对于离断的肢体也需要妥善保存,并随伤员一起送到医院,如处理不当,常会失去再植的机会。正确的保存方法是:将断下来的手指、伤肢用干净手帕或毛巾包好,放进塑料袋内并系紧袋口,然后再放进盛有冰块的容器中保存,争取在6~8小时之内随伤员送至医院再植。
(5)耳、鼻漏
所谓耳、鼻漏,指的是头外伤造成颅底骨折,血液混合着溢出的脑脊液一同自耳、鼻流出体外。此时和我们通常处理耳、鼻出血的方法不同,不能采取堵塞的方法处理。原因是此时耳鼻道已与颅内相通,如果堵塞,耳鼻内的污血就可能返流回颅内,一方面可以造成颅内感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因颅内压力升高而导致脑疝(即脑组受压移位),引起极其严重的后果。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伤员出血侧向下呈侧卧位,不堵塞止血,仅帮其擦净流出耳鼻外的血性液体即可,同时,将伤员尽快送至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四.心脏复苏术

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依据是:神志完全消失;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心音听不到;瞳孔散大、各种生理反射消失。
1.现场抢救步骤:
(1)通畅呼吸道:抢救者一手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把患者下颏向前提起或使颈抬升、舌根上移而不影响呼吸道通畅,并用手或器具去除口腔内的异物。如果异物在气管内,则可用腹部按压法,即使患者仰卧,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上腹部剑突下方,另一手重叠在前一手掌背上,双手用力向胸部方向推压,使腹压剧增,把气管内异物迫出。
(2)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患者仰卧于硬地或硬床板上,抢救者一手使患者头后仰、口张开,另一手拇指和食指紧捏患者鼻孔,抢救者深吸气后对患者口内猛吹气至患者胸部抬起;随后开放鼻孔,使患者被动呼气,这时可见胸部回缩。吹气频率为每分钟14至16次。
(3)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仰卧在硬地或硬床板上,双腿稍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抢救者位于患者一侧,把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掌与患者胸骨纵轴一致),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该掌背,双肘关节伸直,借助双上肢和自身体重垂直下压,使患者胸骨下沉约3至4厘米,然后迅速放松,使胸骨弹起(这时抢救者手掌要始终轻贴患者胸壁),如此反复。按压频率为每分钟60次。
2.抢救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交替进行。
(2)操作次序:如两人同时进行抢救,每按压心脏5次,吹气1次;如果仅一人抢救,则按压心脏15次,吹气2次。
(3)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指标:出现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如能测到血压和发现散大的瞳孔缩小、紫绀消失、皮肤转红,则表明大脑血流灌注已经建立。
(4)胸外心脏按压常见的并发症有肋骨骨折,偶可致肝、脾破裂。故抢救者应根据患者年龄和胸廓弹性灵活按压,对胸部损伤者则不可施术。
(5)心跳呼吸骤停恢复后的处理:抢救者要尽快向附近医院求援,或火速将患者送往有条件的医院继续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