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饮食男女的饮食心理特质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饮食男女的饮食心理特质
    有的人心情沮丧的时候喜欢大吃大嚼,就像《瘦身男女》中的那对痴男怨女,把失恋的打击化作一团团肉蛋、一张张肉饼、一块块肥肉塞进了自己的胃里,然后胖得连门都出不去了。而有的人在心情不好时却一点胃口都没有,只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什么会这样呢?秘密就在于饮食同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心理有着必然的关系。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就拿“泼辣”这个词来说吧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如果他(她)是一个嗜辣如命的人,那他(她)一定比较“泼”。嗜辣的人脾气通常比较火暴,这类人在性格上多属于“多血质”型。他们待人往往热情大方,但发起脾气来也很吓人,就像长老了的朝天椒,嚼一个在嘴里耳朵都会辣得嗡嗡作响。在地域上,四川、湖南、贵州、云南这些个地方的人比较嗜辣,而这几个地方的人的脾气也和这里的辣椒一样火暴。

  而另外有些人呢,他们比较喜欢吃甜食。这些人的性格往往比较温和,在性格上多属于“黏液质”型。他们为人谨慎,在处世上比较保守,不愿意冒险。在地域上,上海、江浙地区的人比较嗜好甜食。甜食滋养出的“上海好男人”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女人若要嫁个“上海郎”那就里里外外都不用操心了。上海男人既会挣钱又精于家务,不足之处就是缺少那么一些男子气概。

  饮食与心理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行为心理学家最近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与口味有着密切的关联。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喜欢吃大米的人,经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喜欢吃面食的人,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但意志不坚定,做事容易丧失信心;而喜欢吃油炸食品的人则勇于冒险,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受到挫折即灰心丧气;喜欢吃清淡食品的人则注重交际,善于接近他人,希望广交朋友,不愿单枪匹马。

  如果把饮食和民族联系起来,那你就会发现另一番有趣的现象。举个例子就拿面包来说吧,俄罗斯有种著名的面包叫作“大列巴”,其个头和分量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够劲”;而法国的面包通常做成一个个外形精致的面包圈、面包条。俄罗斯人粗犷豪爽,不拘小节,法兰西人浪漫柔情,情感丰富,这一点从他们制作的面包上就能清清楚楚看出来。美国饮食以快餐居多,尤其是像炸鸡一类的快餐更被美国人所钟爱。前文说过喜食油炸食品的人勇于冒险,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体现得很好。美利坚人喜欢刺激冒险的性格,同他们的饮食习惯看来确有关联。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食物和心理其实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关系,这一点从我们的平常生活就能看出来:形容女人埋怨男人对别的女人眉来眼去叫“吃醋”;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总觉得心里“甜甜”的;我们伤心的时候流下的是“苦涩”的泪水。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都能找到相应的心情对应词。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看来一种饮食习惯也造就一类人。这话是不是多少有些道理?愿我们每天都能“吃”出好心情。

                          心理健康三个标志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向往,觉得生活充满乐趣。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不仅表现为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还表现在注重体形的健美锻炼与面容的修饰。

  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志是情绪的稳定,即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充沛的精力和奋发向上的朝气。

  心理健康的第三个标志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生活在喧嚣的城市,还是生活在边远山区;无论是坐在办公室中处理公务,还是在田间、工厂劳动, 都能迅速按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的节奏,使身体迅速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这样就不至于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
      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生命力在于实践。然而任何科学实践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无疑是盲目的。所以,我们对以往临床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的回顾是完全必要的。
一、人性主义心理学观点
1、人性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统一体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发表了许多看法,有些甚至是十分对立的。然而,不管各种观点导致什么结论,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已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知道,人是包含着多种矛盾的复杂事物。这一复杂事物包含着三组矛盾:第一组矛盾是人作为生物个体与外界生存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第二组矛盾是人作为组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同社会群体的矛盾;第三组矛盾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第一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生物属性,是个体生存的根本;第二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它保证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进化、发展;第三组矛盾体现了人的精神属性,它决定了人所具有的认识外部世界并改造外部世界的心理和意识特性。人性主义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分析就是建立在对人的这三种本质属性的认识之上,干预措施也与之相关联。从这一观点出发,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结构由三个要素构成: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经验系统。
2、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是“力必多”(Libido),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力必多这个概念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含义,它既表示生理上的性冲动,又表示心理上的对性关系的渴求。弗洛伊德对这个概念更强调其心理含义,力必多这一概念进一步泛化而涉及生理性冲动以外的许多心理活动,如自爱、母爱、宗教情感以及人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他都将其说成是力必多的满足。在他的后期,弗洛伊德进一步抽象概括,把一切生命的自我保存,种族繁衍和相应的心理生活都概括到力必多概念中去,提出了“生命本能”或“生本能”这一概念,表示潜存于生物体中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本能。与此对立的是“死本能”。这种无意识的生、死本能的对立并存就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显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生物性范畴内探讨人的,其积极意义是把人从神的手中解放出来,但也难免失之偏颇。他的支持者荣格1911年与弗洛伊德分裂时提出,人的行为动机是幼儿自身的软弱和对这种软弱无力的意识之间的冲突;人的内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对自身现状的不满。阿德勒认为,力必多是一种生命冲动,但不都是性冲动。性本能对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饥饿比性要求更强烈。新弗洛伊德主义对弗洛伊德学中的力必多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代表人物霍尼认为,心理发生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她还认为精神疾病完全是由于社会的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弗洛伊德学派这些观点与相关学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有一定的联系。
3、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格式塔学派又称完形心理学,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觉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代表人物是勒温。30年代,他们的研究转向人的个性和行为问题。勒温认为,行为的发生与人的自身和环境都有关系。行为是个体状态和当时环境的函数。人的生理条件可以引起动机状态,称之为需要。与需要相伴还有情绪特点,这表现为紧张。人们总要通过行为从这种紧张状态和不平衡感中摆脱出来,达到需要的满足和紧张的消除,行为就是这样的产生的。由于心理场中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条件,人们精神上往往有冲突。当出现方向不同而力量相近的条件时,人必须做出选择,这就会发生冲突。基本的冲突有三种:趋向-趋向冲突,逃避-逃避冲突,最严重的分裂性冲突是趋近-逃避性冲突。
二、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动力的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就是外界刺激。对他们来说,不可能使用“精神动力”一词。他们的行为公式是S-R,只承认外在可见的活动和行为。可是,事实上他们又不得不回答“为什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提出了“驱力”这一概念。但他们对此的理解却是生理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他们认为,驱力只是一种生理生化变化,这种变化由刺激引起,并与指向目标的行为有关。50年代哈洛对驱力作了归纳,分为二类:一类是内驱力;饥、渴、性、母性行为;一类是派生驱力,如合群、安全等行为的驱力,是后天习得的。
三、人本主义关于心理动力的看法
  人本主义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哲学思潮。由于这种哲学理想把人看成是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生物体,所以它力求去挖掘所谓“人性”,提倡在“人性”中去寻找人的行为动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马斯洛。他提出了“动机层次论”、“潜能”、“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观点。在他的动机层次论中,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某种“需要”的驱使。如一个饥饿的人,他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动力就是满足食欲。同时,马斯洛提出,当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内在需要,使自己尽其所能。他的“动机层次论”注意到人的高级的、社会的和精神的需要,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但把这一层次论加以机械理解和僵化套用于现实,往往与现实不符,应加以注意。关于动力问题,马斯洛用“潜能”这一概念来回答,认为潜能是一个人达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动力。
                  临床心理学的一般原则
--------------------------------------------------------------------------------
    一、临床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临床心理学总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注意到人类内在的精神-生物学因素,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生理过程与精神活动的交互影响等;又要注意到人的一切功能所赖以实现的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内考虑各种问题时,无论这些问题表现在一个个体,还是某一群体,都应从上述两方面入手,从人的内外两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
二、临床心理学与宗教
  临床心理学在具体的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方面与宗教活动的根本区别,已包含在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之中。虽然人们有时借助于宗教和迷信,也能一时地或较长久地解决精神上的苦恼和困难,但这与临床心理学毫不相干。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具有宗教心灵功能。人们从内心希望寻找一种宗教,愿意接受这种宗教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当宗教引入笃信者的精神世界之后,可以排遣他们的痛苦。但是,宗教活动在处理人的行为时,从一开始就是以独裁、武断为依据的,它们不具有丝毫理性的思辨和实验的根据。而科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不是自明的,必须通过细心观察思考和实验研究才能获得通晓这些规律的必要资料,而后进行概括以便作为判断这一类事物的依据。临床心理学正是遵循着一般科学的法则来处理人的精神与行为问题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根据事实规律或者说按照严格的科学规定做出,不能只凭个人经验或利用患者对心理学的盲目信任做出指导。
三、诊断与治疗并重
  临床心理学另一原则是诊断与治疗并重。很多人往往以为临床心理学只是一系列测验和检查工作。其实,临床心理学不是以测定和诊断为最后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使心理学的原则在具体个人见到实效。实际上,就连某些诊断的可靠性,也是在逐步治疗过程中渐渐明确并被证实的。
  由于治疗是临床心理学中的关键性的实践领域,所以任何人从事这类工作必须十分谨慎。一般没有经过训练和没有经过考核的人,无论是心理学家或是医学工作者,都无权做出治疗方案,这恰似医疗工作中的处方权一样。
                          心理诊断
--------------------------------------------------------------------------------
      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对于病人的心理问题,医务人员一方面要考虑到病人的病因与症状的心理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对病史和症状的叙述都会有一定影响。一般说来,在升学、招工、参军的身体检查中,被检查者对身体状况的主述往往比实际健康水平说得高些;病人为了病假而就诊时,往往把病情说得偏重。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从病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行检查,称为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心理诊断在精神科运用最广泛,它既用于鉴别器质性精神病与功能性精神病,也可用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心理诊断对于确诊心理变态也有一定价值。在神经科,心理诊断对确定大脑不同部位的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准确性甚至不低于脑血管造影等物理诊断手段。据报道,某些神经心理学测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到80%左右。在心身疾病方面,心理诊断对于确定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有相当的诊断价值,并且为心理治疗提供较重要的依据。总之,心理诊断是临床诊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曾经指出:“行为或心理的测验在发现大脑机能障碍方面,比物理或生物的测验更为灵敏。”最近,有的学者研究使用心理测验测定老年人的某些心理能力模式的变化,能够预报死亡。这种测验中的三项测验的分数都突然降低时,在5年内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心理诊断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心理诊断的重要手段是心理测验。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是可以测量的,心理现象也是可以测量的。例如,物的重量或长度可以称或用尺来测量,人的血压可以用血压计来测量,人的记忆可用记忆量表来测量。当然,人的心理现象的测量与物理现象、生理现象测量比较,有它自己的特点。

  心理测验的种类很多,据美国心理学家1961年的调查,心理测验的量表已近三千种。但就其分类来讲,只是几种类型。

  从测验的目的来分,可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等。

  从测验的内容来分,可分为文字测验与非文字测验。

  从测验的形式来分,可分为个体测验与团体测验。

  从测验的方法来分,可分为问卷式测验、作业式测验、投射性测验。

  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比奈一西蒙量表。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智力测验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与儿童智力量表。

  1904年法国教育部长邀请教育家和科学家组织了个委员会,探讨学校判断低能儿童的方法问题。法国著名心理学家比奈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他与医生西蒙合作,在1905年设计了第一个具有成效的智力量表,叫做可量的智力量表。1908年做过一次订正与补充,1911年又做了第二次订正。

  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采用了“智力年龄”这个概念,它指的是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而得出的年龄。实足年龄或生理中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某个儿童不管他的生理年龄多大,他若能通过智力测验某个年龄组的测验题,例如他通过了智力测验5岁组测验题,而未能通过6岁组测验题,他的智力年龄为5岁。

  使用智力年龄概念能把儿童的心理年龄或生理年龄进行比较,这比以往用聪明与笨的笼统概念描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一个进步。斯坦福一比奈测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特尔曼在1916年对比奈一西蒙测验进行修订而制定的。它使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或I·Q)。

  所谓智商是智力年龄(M.A)除以生理年龄(C. A),智力年龄虽然能表示智力的绝对高低,但不能表示智力的相对高低,智商却能表示智力相对高低。例如,甲儿童的生理年龄为5岁,智力年龄为6岁,而乙儿童的生理年龄为10岁,智力年龄为11岁,这两个儿童那个智力水平相对地高些呢?计算他们的智商就能表示他们智力水平的相对高低,甲儿童的智商=6/5×100=120,乙儿童的智商=11/10×100=110,由此可以认为甲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高于乙儿童。

  斯坦福一比奈测验在诊断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智力落后等心理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斯坦福一比奈测验对智商作了分类:智商在140以上者为天才;120一140为最优秀;110—120为优秀; 90一l10为常态;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孱弱;50—60为愚鲁;25~50为痴愚;25以下为白痴。被诊断者的智商在60左右应该引起怀疑,并应作进一步检查。如果被诊断者的智商在25以下,可以确诊为严重的智力落后。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分为儿童智力测验与成人智力测验两种。每个测验都分为言语的与操作的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又分为几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包括若干条目。在国外,韦克斯勒量表广泛地应用于诊断智力落
   后或脑损伤所引起的智力衰退精神障碍或其他病理情况。

  人格测验的种类很多,目前在西方盛行的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为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的内容很广泛,由566个问题组成,包括健康、心身症状、神经障碍、运动障碍;性的、宗教的、社会和政治的态度;教育、职业、家庭、婚姻等问题;各种异常行为表现如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幻觉、幻想、施虐狂和受虐狂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对于诊断人格特点与心理疾病有较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