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澳大利亚土著人 【海外人文】

土著人的来源
    大约在1.5亿年前,冈瓦那古大陆开始分裂为数块向不同的方向飘移,形成后来的非洲,南美洲,印度次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洲。从1.3亿年前至今,澳洲大陆一直被海洋包围。在澳洲土生土长的动物群里根本没有灵长类(如猴和猿),而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因此,澳洲土著人只能是由其它大陆迁移来的。  
  那么,土著人是什么时候来到澳洲的呢?迄今为止,已在澳洲发现的最老的几处土著人遗址大约为四万多年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其中最有名的是芒戈湖(Lake Mungo),在那里发现了很多被掩埋的火堆、遗弃的贝壳、动物骨头,还有几具土著人骨骼。这些骨骼在埋葬前已被烧过,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葬纪录。1996年在澳洲西北部的一处土著人遗迹,有人用热释光的方法测定其年龄为12万年。但很多科学家表示怀疑,因为这种方法不是非常严密的,误差可以很大。现在,绝大多数考古学家仍认为最早的土著人大约是在五万多年前到达澳洲的。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这些土著人的祖先需要木筏或独木舟渡过大海。距澳洲大陆最近的就是北边的印度尼西亚的一串岛屿。在过去的数万年里(包括5万多年前)曾有过几次低海面时期,那时的海岸线当然比今天的更向海中推进,那时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洲大陆连为一体,而澳洲距最近的印尼的南部岛屿仅为50多公里。虽然这个距离使人无法直接看到对岸的土地,但丛林大火的浓烟可上升数千米,百公里外都可看见。土著人的祖先很可能就是从这些最短的“海路”来的。

    那么,土著人的祖先又是些什么人呢?尽管澳洲土著人皮肤黑色,但他们的直接祖先并不是非洲人而是亚洲人。澳洲土著人来自两大不同的血缘系统或种群。一种称作“粗状人(Robust)”,头盖骨厚重,骨骼粗大,身材较矮。另一种称作“瘦长人(Gracile)”,头盖骨薄,骨骼细,身材较高。现在的澳洲土著人大多属于“粗状人”,而在芒戈湖发现的土著人遗骸则属于“瘦长人”。当然还有中间类型,是由两大种群的通婚造成。从这两大种群说明,至少有两批原始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在五万多年前分别踏上了澳洲大陆。另外,至少在四千多年前还有一批人来到澳洲,带来了澳洲野狗(丁狗Dingo)和细石器。“瘦长人”的头骨很像一些亚洲的古人,比如中国南方的“柳江人”和菲律宾的古人。“粗状人”则更接近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和索罗人(Solo Man),也和周口店的“北京人”有不少相似处。

    土著人的分布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土著人的祖先自踏上澳洲大陆,就散布在各个地方。因此大约在两万年前,土著人就已经生活在澳洲各种各样的环境里,从海岸带到河流、湖泊沿岸,从寒冷的雪山到干旱炎热的内陆。在澳洲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早于1.5万年的土著人遗迹。当欧洲人200多年前到达澳洲时,土著的人口估计至少在30到50万,他们分作许多相对隔绝的群落,仅土著人的语言和方言就多达500余种。每个土著群落都有自己的领地,在食物丰富的湿润地区领地较小,从几十到上百平方公里,而在环境较严酷的干旱内陆,每个群落的领地可达数千至上万平方公里。土著人被称作“游猎”的原始人,但他们总是在自己的领地里游猎,而且路线很有规律,多是与某个季节在某些地点有某种特别的食物有关。据研究,200多年前在很多地区土著人的人口已经和食物资源接近平衡,一旦发生灾荒,比如干旱,土著人往往立即采取杀婴来控制人口。

    生活方式
    在长达五万多年的生活里,土著人始终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大多是捕鱼能手,不仅能用木制的鱼叉还会修水坝拦鱼,编鱼篓织鱼网捉鱼。在狩猎时他们主要捕杀小型动物,像蜥蜴、鸟类、小袋鼠、负鼠(Possum)等。他们采集野果、草籽、根茎、鸟蛋、贝壳,甚至飞蛾和虫子。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澳洲是块“幸运的土地”,他们能很容易的获取食物。在条件好的湿润地区和沿海,一个土著人只要一个小时就能获取足够一天的食物。在环境恶劣的干旱内陆也只需要四、五个小时。而且,土著人的食物种类多、营养充足。很多科学家都指出,按照传统方式生活的土著人享受着比欧洲人多得多的空闲时间和营养更加丰富的食物。以原始人类的标准,他们的生活是富足的。可是,也许正因为这种容易得到的富足,澳洲土著人始终没有跨出人类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即从猎人和采集者变为牧人和农夫。

  一、两万年前的土著人并不比其它大陆上的古人类落后,他们有多种石器、标枪、树皮船,还有举世无双的“飞去来器”。大约四千多年前他们进入了“细石器时代”,他们有磨制的小型石器,有装了木柄的石斧、石刀、有带倒钩的鱼叉,还有杀伤力极强的“致死标枪”,上面装有多达几十个由燧石作成的小刀刃。但是和其它大陆的古人类相比,他们的“装备”中少了一样重要武器,即弓箭。

  他们虽然不是农夫,但他们也照料和经营他们的土地,不是用锄头而是用火把。经常的烧荒使枯枝落叶化为肥料,火后新生的嫩芽新叶不仅是他们的“蔬菜”,也更适合很多的动物。总之,经常的小规模的烧荒使土地有更高的“生产力”,也避免了日积月累枯枝落叶形成的易燃“燃料”最终带来毁灭性的大火灾。后来的白人用了100多年才弄懂了这个道理。

  土著人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他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用来“集会”,他们的舞蹈、音乐独具特色,大多都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澳洲从南到北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土著人的岩画、壁画,那些流畅的线条、图案和生动的人物、动物极具特色。他们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有大量口头留传的神话故事和关于祖先的传说,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土著人的原始宗教。

  虽然土著人群落是一个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社会,但他们却发展出了相当复杂的“上层建筑”,他们不仅有相当严密的婚姻制度和“法律”,还有一整套“理论”解释周围的世界万物和自身起源。虽然他们的经济还基本上处于“原始公有制”的水平,但交换甚至借贷已经频繁的发生于不同土著人群落之间。随着对土著文化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还会不断有新的令人惊奇的发现。澳洲土著人就像“活化石”一样,展示了人类原始社会的许许多多细节。

  走向何方
  200多年前(1788年),英国开始在澳洲建立殖民地。土著人被驱赶出他们的领地,许多土著人被屠杀。在20世纪初,土著人口曾下降到不足两万人。直到本世纪60年代土著人才在法律上取得了和其他澳大利亚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到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才放弃了对待土著人的“同化政策”。现在,土著人口已经回升到20万以上,有的居住在偏远内陆的土著人保留地,有的住在城市的“贫民区”。

  目前,只有在北领地的土著人社会,还在继续使用土著人自己的语言。而在其它许多地方的土著人已经“丢失”了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他们的大部分文化传统。虽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土著人对自己的命运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但他们仍然深陷在困惑之中:应当像“现代人”一样生活呢,还是恢复和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应当“溶人”现代社会呢,还是自己生活在~起,甚至“自治”,和澳大利亚社会保持距离?不仅土著人自己,整个澳大利亚社会也还没有找到一致的和满意的答案。但不管怎样,现在整个澳大利亚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土著文化的极高价值,而土著文化也越来越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