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障碍及相关问题
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翻译成癔病,又称歇斯底里。此病多在精神刺激下忽然发病,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的精神障碍及躯体功能障碍。分离性障碍在学术界上争议很多,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把它归为神经症。有些学者此不同看法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发病机理上,社会文化因素起很大的作用。悔恨内疚,悲伤性一般事件可诱发此病发作。与遗传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一般来说,这些患者在发病前的性格特征为:对事物感情反映强烈,肤浅且不稳。对事物的受暗示性很高。
临川表现:
1,一般特征。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一般来说因一件事情的刺激而急性起病,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刺激在一般人群来说,都能很好的应付,可见病人的病前性格在起病上起不小的作用。该病可表现出任何疾病的症状表现。
笔者在临床上见过一例患者,患者所模仿的“狂犬病”惟妙惟肖,表现为对水的“异常恐惧”,整整三天几乎没有喝水和吃饭。后来神经科和精神科的专家会诊后也不能肯定地排除是“狂犬病”。
2,分离性障碍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1)情感爆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的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有些患者表现为痉挛发作。
(2)分离性遗忘:主要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的遗忘(参考相关书籍)。
(3)分离性漫游:老百姓所说的“梦游”于此很相似。。。。
(4)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的改变。患者忽然变成另一个人,语调和态度完全变成二个人。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上的“鬼怪披身”。。。
(6)分离性木僵:(参考相关书籍)。
(7)精神病状态:这一点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发病时可表现为重型精神病状态,如错觉、幻觉及妄想。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2,转换性障碍
(1)感觉障碍:(参考相关书籍-)
(2)运动障碍:(--------)
(3)内脏及植物功能障碍:(----)
诊断:
诊断上:1,排除证据。2,因应激性起病。3,症状具有很高的暗示性。这三者缺一不可。
1,排除证据;首先排除患者的这些症状是不是因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2,应激性疾病;如天灾人祸等。应与文化应激性和亲人的突然故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严重的丧失)所引起的应激性精神障碍。
3,症状具有很高的暗示性和继发性获益。
诊断依据:
1,由社会因素为诱因。
2,表现为下述情况之一;分离性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身份障碍(癔病性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癔病性精神病。
3,妨碍社会功能。------------。
4,有充分的依据可排除器质性疾病或非依赖性药物所致的精神疾病。
鉴别诊断
1,癫痫大发作:该病发作时无精神刺激,无暗示,意识完全丧失。并有舌咬伤和大小便失禁(这些在癔病里没有的,癔病没有舌咬伤等情况)。可进一步做脑电图来排除,癫痫的司法诊断上,只要有一次脑电图出现“尖波”便可确定为癫痫。
2,应激反应:该病无夸张色彩及暗示性特点可做鉴别。
治疗:
治疗上家属的积极配合至关重要。对分离性疾病“医生与患者家属的联盟治疗”很有价值。-------------------。
家属的积极暗示和对继发性获益的处理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心理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宣泄,解释和暗示。医生尤其不能太关心患者的感受。对一些反复检查可能导致不良的暗示效果。暗示在整个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癔病患者对民间的“巫术”也有很好的效果,临床医生在诊断上可以灵活把握这些有用的资料)。
2,药物疗法
多数患者不需要用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更多的是为了“患者的安全性考虑下使用”。“安慰剂”的效果虽很好,但医生对这些安慰剂的功效有足够的把握性上才使用。
本病的预后一般良好。当疾病迁延不愈时,多与继发性获益没有处理好和患者的性格在疾病中“进行加工”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