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医学考研版】

同济医学院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教书育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学校形成了医、管。文、理多专业、多学制、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并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为补充,适当发展规模为教育发展战略。1985年起,在学生中试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新制度,先后为硕士生开设近50门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博士生开设10余门基础理论课程,为本、专科生开设了48门选修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1989年始,对本、专科学生实行了“三、五、七学制互通,优胜劣汰制度”,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1994年9月,率先在94级新生中的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学分制试点。我院试行学分制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国家教委来函积极支持我院学分制改革,接着卫生部来函将我院作为学分制试点单位,’我院已成为“全国西医院校学分制率先试行单位”。1997年全面实行学分制。学分制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校新设置选修课达200余门。广大教师十分注重加强基础课程和外语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4个能力(外语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开拓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1999年,学校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贯彻实施《高等教育法机 根据学校本年度工作要点,有步骤地深化机构人事改革,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在教学机构上,我院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6个学院和临床医学系,药学系、儿科系、法医学系,医学信息系,预防医学系,妇幼卫生系,环境医学系,卫生管理学系共9个系;设有临床医学,药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环境医学,妇幼卫生学,法医学,医学信息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9个专业,还有康复医学,健康教育,麻醉学,卫生统计,生物制药等5个后期转化专业。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普外与器官移植、环境卫生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呼吸系疾病、器官移植),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药理学、医学影像学、病理生理学),“211工程”重点学科10个(外科学[普外、器官移植]工环境卫生学、影像医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耳鼻咽喉科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医学寄生虫学、内科学 [血管疾病、血液病])。
  解放以来至1999年,我院已为国家培养了 2万余名本科和专科毕业生。1981年实行学位制以来,已授予博士学位700余人,硕士学位近3000人人,学士学位9000余人。
    同济医学院师资力量较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专家和在科研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教授。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王新房教授,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周有尚教授、童普塘教授等。
  有较雄厚的科学研究力量,科研机构有很大发展。现在,全校设有12个研究所(器官移植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研究所,职业医学研究所,医学教育研究所,血液病学研究所,肝病研究所,医学情报研究所)和11个研究中心(实验医学研究中心,腹部外科、器官移植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消化内镜研究中心,耳鼻咽喉研究中心,急救研究中心,临床神经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心功能检测研究中心,医学实验动物中心人还有21个独立研究室。目前;科研的主攻方向是:器官移植、心血管疾病、计划生育、环境医学、神经科学、肿瘤防治、血吸虫病。一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生物传感、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课题。
    从1953年开始承担国家多项科研任务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表彰的成果有42项,670项次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25项次,湖北省级科技进步奖207项次,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177项次,武汉市科技进步奖95项次,其他有关部门科技进步奖87项次。获奖的主要项目有:中国恶性肿瘤地图集,全国人口主要死因统计分析研究,低血钾软病研究,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的研究,同种脾移植实验与临床研究,一组“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隙” 的研究,钩端螺旋然脑动脉炎的病因及其与烟雾病的关系研究,耳库建立与同种异体鼓膜听骨链移植术,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研究,半合成三尖杉脂碱治疗恶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机氯在食物中的残留及其毒性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流体力学因素的研究,农民肺综合研究等。在肝脏、胰腺、肾脏等器官移植研究及超声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附属同济医院研制的国家一类中药新药“人工牛黄” 转让费达2300万元。解放以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5万篇。
    近几年来,为将我院办成教学、科研、医疗为中心的国内第一流的医科院校,使综合实力和部分学科、专业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领导,确定了“努力攀登科技稿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战略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单位、学科间的界线,在加强协作,集中优势,形成拳头,联合攻关如前、后期联合科研上下功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设备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项目、大项目、联合项目以重点支持,促进科研的合作。同时,还与校外许多单位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协作。此外,还注意发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学校已与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等国及世界卫生组织等进行科研合作达 48项。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为了适应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的需要,学校加强了对学会工作的领导,于1987年4月成立了同济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目前,挂靠在我院的学会有144个(国际性专业学会1个,全国性专业学会13个,省级专业学会78个,市级专业学会52个)。我院的专家教授担任了学会的领导工作。
    同济医科大学现有3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协和、同济、梨园医院人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培干等项任务。其中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的规模较大,科室齐全,技术力量强,诊疗条件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医疗、实验、研究机构。现有病床 3 100张(协和医院1300张,同济医院130O张,梨园医院500张)。各设有3o多个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及80多个专科,拥有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全身 CT机,1250 mA数字减影带电影摄影 X线机,多功能后装治疗机,高分辨彩色B超仪,ECT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3所附属医院十分注重不断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新疗法。协和医院开展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成功率达100%,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填补了中南地区空白,还开展了动脉插管化疗及检塞治疗中晚期肿瘤。同济医院开展了肾、肝、胰、脾、脑细胞等14种人体器官移植,脾移植达国际领先水平,肾、肝、脑细胞移植达国内领先水平,异种猪胰岛素移植治疗重型糖尿病取得突破性进展。梨园医院兴建于1979年,1981年开始收治病人,是湖北省干部保健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5月由湖北省委组织部成建制转交同济医科大学,成为附属医院。医院转制后,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突出以老年病研究为办院特点,保证了对老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1997年被卫生部评为干部保健工作先进单位。
    1999年,3所附属医院狠抓医院改革和优质服务两个重点,各项 工作有很大发展。附属同济医院的企业化管理,成本核算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门报道, 吸引了全国多家医院前来参观学习,3所附属医院业务总收入分别达 历史最好水平。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为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卫生部和湖北省共同投资重点装备了协和、同济两所附属医院。“七五”期间,同济医 院新建了一栋 19 500平方米的医疗、教学、科研综合大楼和一栋5 000 平方米的制剂大楼。1993年7月,总建筑面积达15 200平方米,集医 疗、教学、科研于二体的国内一流水平的外科大楼落成投入使用。协和医院于 1991年新建的一幢高 16层一总面积达23 400平方米的医疗、教学、科研大楼投入使用。同时”,建立了国内一流水平的ICU、CCU病房。1993年,同济医院被批准为三级甲等医院;协和医院通过了爱婴医院国家级评审团检查,进入了全国爱婴医院行列。1994年,协和医院被批准为三级甲等医院。目前,两所医院正在为争创国内最高等级医院--三级特等医院而努力拼搏。
    遵照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我院积极同世界各国医学界、学术界进行友好往来,尤其是同德国的交往,在传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近几年来,学校领导人多次出国访问、考察,还先后派出教授、副教授和中青年教师700余人,分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讲学、科研、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也有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朝鲜、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泰国、瑞士、瑞典、苏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和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儿童基金会的代表团和知名学者1000 余人次来我院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
  自1979年以来,在我国政府和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与德国医学界恢复了联系,双方的交流日益增多,先后与海德堡大学、埃森综合大学、萨尔州大学、乌尔姆大学等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还同慕尼黑大学、西柏林凯瑟琳一福里德基金会、西柏林自由大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1983年10月 5日,中国首次举行的中国-联邦德国医学友好周,受我国卫生部委托在同济医科大学举行。1984年10月 12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赫尼特·科尔和夫人来同济医科大学参观访问,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隆重欢迎。1986年9月,首届中德医学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交流与协作。1990年2月,我院举行与德国埃森综合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10周年庆祝仪式。近几年来,德国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如大众汽车厂基金会、施普林格出版社、洪堡基金会、德国科技交流中心、赛德尔基金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等曾先后向同济医科大学赠送图书、仪器、提供奖学金或赠款。大众汽车厂基金会一次赠款100万马克,为实验医学研究中心装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

    随着国际科技交流的日益扩大,我院本着“以德国为重点,全方位、多国家、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交流” 的宗旨,在国际交往中加强了多边联系。几年来,先后与美国匹兹堡大学、波士顿大学、俄亥俄州大学,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南斯拉夫坦帕公共卫生学院等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1998年,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马堡菲利普大学、韩莱堡大学等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正在积极发展与日本著名的名古屋大学、广岛大学的合作。韩国著名的汉城大学、高丽大学等已有多名学者来我院商谈合作事宜。还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儿童基金会二 世界人口特别规划处及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等40多个单位建立了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关系。1995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主任韩相泰博士来校访问,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同年9月 27日,苏丹共和国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中将一行40人在我国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湖北省副省长王生铁,外交部礼宾司领导、武汉市副市长韩忠学及湖北省外事办公室主李学文等的陪同下,专程来我院参观访问。

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达 10 500平方米。现藏书 54.8970万册 Q998年增加藏书 2 564册人 为了保持和发展医学德语的特色,学校一向重视采集、收藏德文医学书刊。在馆藏图书中,德文书刊约占外文图书总数的四分之一,是国内德文医学书刊最多的医学院校。

    为了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同济医科大学除主编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用教材《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外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等,以及参加了另外10余种全国教材的编审工作外,还积极鼓励和支持有专长的教师和科技人员著书立说。学校担任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的《外科学基础》、《小儿外科学》、《营养卫生学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与环境保护》等 4个分卷的主编,并参加了30余分卷的编写工作。同时,还编著了多种专业参考书和工具书,其中有《外科病理学》、《生理化学》、《黄家驷外科学》(第四版)、《德汉医学词汇》以及于1998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汉德医学大词典》等大型专著,均有较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由我院编著并由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各种参考书和工具书达303本,其中100万字以上的大型书籍达20余部。经批准全校创办期刊21种(正式期刊20种,非正式期刊1种),其中16种国内外公开发行,5种国内发行。《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荣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第二届湖北省出版佳作奖。

  学院注重“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学院及附属协和、同济医院分别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最佳省级文明单位”;协和医院进人全国爱婴医院行列;同济医院成为全国十家文明示范医院之一,并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