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罗刚)9月12日,刚参加完2006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回国的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胡大一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世界心脏病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出院后不遵医嘱再次复发入院 冠心病患者治后要管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胡大一教授指出,尽管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病后管理系统,很多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把医嘱抛到一边,结果往往时间不长就再次复发入院。
本次大会上来自葡萄牙的一项研究令人震惊。研究者观察了葡萄牙2002年以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其出院时医生均给予处方β受体阻断剂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结果其中一些患者出院后坚持服用β受体阻断剂,而另一些患者则停用了。仅仅6个月时间,坚持用药者死亡率为0.4%,而停药患者死亡率高达22.4%。这项研究还观察到,如果患者能够坚持用药,其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需要再次介入的比例也减少。
有证据显示,在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如不使用任何一种有证据和指南推荐使用的药物,其两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达8%。如果使用阿司匹林,事件发生相对危险下降25%;如果加上β阻断剂,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可进一步下降25%;再加上他汀类药物,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又下降30%;再联合使用ACEI,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又下降25%。
胡大一表示,如果冠心病患者能够坚持合理用药,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死亡风险,并可在减少痛苦的同时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在强调病前预防的同时,对于已患病人群更要坚持治疗后要管理的原则。
干预应针对二级预防和控制症状 症状稳定患者介入治疗不可过度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从早期的球囊到裸支架一直到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在此次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众多专家均强调必须规范使用介入治疗。
胡大一教授表示,必须要界定清楚介入技术在不同病人身上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于急性患者,有条件的确实应尽早用这些介入技术开通血管,没有条件的用溶栓药物同样有效。而对于稳定性患者,应认真寻找其适应症,其中无ST段抬高的ACS(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非高危患者过早、过于激进地做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反而可能增加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应该明确,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持斑块继续稳定和控制症状。在稳定性患者中使用PCI,只能改善心绞痛症状,但对预后改善没有证据,且术后还要服用预防血栓药物,成本效益并不合理。
国外专家在大会上明确指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干预的直接PCI是挽救生命的救治措施,但对绝大多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破坏斑块稳定性,对预后有害无益。事实上,相当多的稳定心绞痛患者并不需要介入,干预主要应针对二级预防和控制症状,而不是过度使用介入技术。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指南与实践存在鸿沟 预防心血管疾病需多学科联盟
目前,关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众多指南早已公布,然而指南与实践中的鸿沟仍有待跨越。胡大一教授介绍了在2006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公布的“欧洲行动”试验的最终结果,并表示这种多学科联盟团队的做法为贯彻实施预防医学指南探索了一条可行性途径,应在医院和社区加以推广。
这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起主导作用,包括营养师、理疗师、运动医学、全科医生和心血管专科医师的团队,无论在医院还是在社区,都能够富有成效地实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包括显著控制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胆固醇升高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该项研究在12家医院和12个社区进行,研究对象为1万名冠心病患者或尚未患病的高危个体。结果显示,不但入选患者的危险因素获得更好控制,而且其家庭成员也同时获益。比如,达到欧洲行动推荐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的人,强化干预组达到72%,而对照常规干预组仅为35%。达到将摄入饱和脂肪酸摄入降低至小于总热量摄入10%目标者,强化干预组为55%,常规对照组为40%。每周吃鱼类多于3次者,强化干预组为17%,常规对照组为8%。
另外,患冠心病时吸烟的患者戒烟,并且1年后未复吸者,强化干预组为58%,常规对照组为47%。能够坚持每天运动30~45分钟,每周至少运动4~5次,运动心率达到平均最大心率的60%~75%(即有氧代谢运动)者,强化干预组为54%,常规对照组为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