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需纠正的几种错误观念
曹洪涛等
饮食问题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传统观点 急性婴儿腹泻时早期或继续原有喂养可能并发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加重脱水酸中毒、肠黏膜损伤及大分子蛋白吸收引起变态反应,因此主张开始治疗时禁食,轻症禁食8~12小时,甚至24小时饥饿疗法,认为反正已从静脉补给水分、葡萄糖和电解质,可防止发生失衡情况。这种让胃肠“休息”的概念与措施,缺乏病理生理依据,据观察急性腹泻时,虽可影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但仍可吸收摄入糖的80%以上、蛋白及脂肪的60%左右。多数病儿在禁食期常因饥饿而哭闹不安,禁食不但使病儿营养状况恶化,尤其营养不良儿,更可影响肠黏膜修复,减少小肠双糖酶及胰液的分泌,降低消化吸收功能,使腹泻易于迁延。造成孩子体重明显下降,免疫力减弱,易得反复感染,甚至引起明显的营养不良,并与腹泻形成恶性循环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现在观点 小儿腹泻治疗方案中首先强调继续喂养。早期进食者食欲恢复快,体力恢复早,体重增长快,可大大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对小儿有极大好处。实际经验也证明早日喂哺者呕吐、腹泻不但未加重,且恢复较快。
主张继续饮食治疗的理论基础:肠道内营养可刺激绒毛增殖,增加吸收功能,通过刺激肠APUD细胞(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诱导胃肠道激素分泌,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肠高血糖素、胰泌素、缩胆囊素对肠黏膜的营养作用,使肠襞细胞在数日内恢复功能。所以,在腹泻期间和恢复期适宜的、合理的、科学的营养供应对促进疾病恢复如肠黏膜损伤、胰腺功能、微绒毛上皮细胞双糖酶产生的修复等,减少体重下降和生长停滞的程度,预防营养不良都是很重要的。急性腹泻患儿继续饮食虽然大便量增加,但其体重增长率可接近正常,而进食少者则增加少或下降。
滥用扰生素的危害
乱用抗生素不但造成经济浪费,更重要的是促使耐药性增强,抗生素失效,造成菌群失调,危害小儿健康,使患儿抵抗力减弱,食欲减退,导致腹泻迁延不愈。
滥用止泻剂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在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小儿,使用像氯苯哌酰胺、复方樟脑酊、苯乙哌啶等止泻剂,不但没有必要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关子碱性液的应用
近年来主张减少应用碱性液,原因是配液中已有NaHCO3,机体自身会调节而恢复;如用量过多可发生低血钾的危害,并能引起反常性脑脊液和脑细胞的酸中毒。
其机理是:由于输入了NaHC03后血浆中HCO-3浓度升高,血pH值恢复,于是减少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呼吸的代偿作用便减弱,结果可使PC02升高,C02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使脑脊液pH值又进一步降低,产生昏迷等神经症状。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