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pain)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疼痛又是一种警戒信号,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保护作用,使机体采取措施避开或去除造成疼痛的因素。但强烈或持久的疼痛又会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因此对疼痛必须了解病因,明确诊断,恰当处理,以解除病人痛苦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
疼痛的发病机制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任何形式的刺激(物理或化学)达到一定的强度,都能引起疼痛。引起疼痛的刺激物称为致痛物质,它包括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以及组织损伤时产生的酸性产物等。
疼痛按发生的部位与传导途径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的疼痛:
⒈皮肤痛
疼痛来自体表,定位明确,其刺激可为机械的、化学的和温度的。皮肤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后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疼痛,首先出现尖锐的刺痛(快痛),经1~2秒后出现烧灼样痛(慢痛),称为"双重痛感"(double pain),它分别由两种不同的神经纤维传导。
⒉内脏痛
①由体腔的壁层受刺激所引起的疼痛,称 类似内脏痛 。如胸膜及腹膜受到炎症、摩擦、压力或手术等的刺激导致的疼痛,这种疼痛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相应脊髓神经节段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② 真性内脏痛 ,特点是痛觉位于深部,发生较慢而持续,无"双重痛感",定位常不够准确。内脏痛取决于刺激的性质和脏器所处的状态。如空腔脏器的扩张、痉挛或强烈收缩,化学物质的刺激,脏器的牵拉,均可引起疼痛。真性内脏痛为一种钝痛(dull pain)、 酸痛(aching pain)或烧灼痛(burning pain),也可为绞痛(colichy pain)。
⒊深部痛
是指肌肉、肌腱、筋膜与关节的疼痛。上述组织的痛阈因各自的神经分布疏密而有差异,骨膜最密,故对痛觉最敏感,机械性与化学刺激均可引起深部痛,肌肉缺血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
⒋牵涉痛(referred pain)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牵涉痛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强烈而持久的内脏疼痛的冲动,经传入纤维使相应脊髓节段的神经元兴奋,痛阈降低,以致由同一皮节传入的正常冲动引起痛觉或痛觉过敏。牵涉痛与病变的内脏有一定解剖相关性,故对病变部位的判断有一定帮助。如胆囊疾病的疼痛除右上腹痛外还可出现右肩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牵涉至左上肢内侧等。
疼痛的临床表现
⒈发病特点
内脏平滑肌的痉挛性疼痛发作历时长短不一,从数秒至数小时不等,疼痛部位与病变部位一致,如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常表现为上腹部的周期性与节律性痛。肾绞痛的发作与间歇时间则无规律,心绞痛为突然发生,历时可数10秒至10分钟不等,但较少超过15分钟。
⒉疼痛部位
在皮肤痛与类似内脏痛,疼痛明显的部位多是病变所在;而深部痛和内脏痛,往往定位较模糊,但和神经的节段分布有关。如急性阑尾炎早期腹痛可在脐上方,类似急性胃炎,以后才逐渐移至右下腹。下肺的大叶性肺炎及胸膜炎有时也可表现为腹痛,易误为急腹症,此即所谓牵涉痛。
⒊疼痛的性质与强度
疼痛性质可为刺痛(stabbing pain)、刀割样痛( knife-like pain)、烧 灼痛、胀痛(bursting pain)、绞痛与搏动性痛(throbbing pain)。强度可为轻微痛、钝痛或锐痛。痛的经过可为间歇性、阵发性、周期性、 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由于个体对痛觉感受程度的差异和病变部位不同,因此,不能完全用痛的程度去衡量病变的轻重。但通过对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等的了解,对确定病因及病变的性质有较大的帮助。
⒋牵涉痛放射部位
了解牵涉痛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前所述,心绞痛除在心前区及胸骨后疼痛外,尚可放射至左肩和左上臂内侧。心包炎时心包壁层受刺激引起的疼痛可放射至肩峰、三角肌及颈部。下叶肺炎疼痛可放射至腹部。急性胆囊炎除引起右上腹疼痛外,还可放射至右肩胛下区。十二指肠溃疡后壁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疼痛向背部放射。输尿管结石的绞痛沿患侧腹直肌的边缘向侧腹部和腹股沟放射。尿道痛向阴茎、会阴放射。前列腺痛向会阴、腰骶部及外生殖器等处放射。女性盆腔疾病疼痛向腰骶部及会阴等处放射。
⒌诱发与缓解疼痛的因素
呼吸或咳嗽时加剧,则痛可能是呼吸系疾病所致,如胸膜炎。心前区痛,舌下含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者多为心绞痛。空腹时胃痛发作,在进食或应用抗酸药物后痛可缓解,多为十二指肠溃疡。进肥腻食物后诱发的腹部剧痛可能与胆囊或胰腺疾病有关。疼痛于运动后出现,休息后缓解可能是缺血所致。痛可因某种体位或活动而诱发或缓解者,提示疼痛来源于骨骼、关节、肌肉或韧带的疾病。因咳嗽、打喷嚏、用力而激发疼痛者,通常为神经根、韧带病变。刺激皮肤使疼痛加剧者,多为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神经元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