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对护工的需求越来越大 护工的素质和管理问题也随之凸现 佛山有关部门拟建分级管理制度规范护工队伍
核心提示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佛山市民崔老太因为脑中风偏瘫住了半个月的医院,儿子为她请了一名陪护,没想到这一请请来了大麻烦:老太太连生两次褥疮,背臀部长满红疙瘩,有的还化了脓。家人向医院方面投诉,院方却认为陪护并不是医院的编制内人员,医院不对其行为负责。
社会的发展对护工素质和服务提出更高需求,不同阶层、不同疾病需要护理服务更细致到位,但专业护工却依然奇缺。护工的管理和素质的提高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为此,目前佛山有关部门已准备颁布新规定,将医院护理人员分级管理,以明确各类护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确保护理质量。
个案特写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上班侃大山犯事无影踪
钟先生的母亲今年已经72岁,一个月前患上中风住院,正当他寻思着为母亲找个护工时,一位叫娟姐的40多岁中年护工毛遂自荐,声称可24小时看护照顾老人,一天只要18块钱。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钟先生见她能说会道,就答应了。开始两天娟姐还算尽心,但到了第三天,钟先生发现母亲神色不对,痛苦地用手指着后背。掀开被单一看,老太太的背臀部竟长满了红疙瘩,有的还化了脓,显然是生了褥疮。钟先生马上辞掉了娟姐,又通过其他病友重新找了个年轻的护工,但没干两天,这名护工嫌太辛苦,偷偷跑掉了。
钟先生只好重新找了护工小赵,家在云浮的小赵看起来又勤快又体贴,对老太太也特别亲热,没事就帮老太太梳头、按摩,钟先生夫妇都特别满意。没想到小赵爱找人聊天,一出去就要两三个小时。口渴的曾老太摸索着找水喝,结果杯子掉下来,手也给划伤。钟先生本想小事化了,没想到小赵竟骂老太太笨手笨脚,自己划伤手还要她来背黑锅。老太太气得说不出话。气愤至极的钟先生发现老人再次生了一身褥疮,去找小赵算账时已没了人影。
钟先生向院办投诉,得到的答复是护工不属于医院在编人员,医院不对他们的行为负责,病人如果有不满可以直接和护工联系。“在医院找的护工和医院没关系,那这批人从哪来?又是怎么进入医院?出了问题该找谁?”钟先生气愤地对记者说。
四处“打游击”蹲点抢生意
记者从佛山一些医院了解到,目前活跃在病房的护工大多是来自周边农村的妇女,年龄在30~50岁左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这些人没有任何医疗专业知识,是通过亲友介绍进入医院。在他们进病房之前,少数医院会做一些基本的体检。在管理方面,有的由医院护理部分管,有的由物业公司进行管理。
但在不少医院,这种管理都比较松散,护工常常是和病人单线联系,按天领酬。在南海某镇的一家医院,记者看到十来个护工聚在病房门口,闲时磕瓜子聊天,当有新病人时,便一哄而上抢生意。
记者发现,当地医院多将护工称为“陪人”,是不会将之纳入医院员工范围的。禅城区某院一位护长称,“陪人”在医院并非上班,而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医院对他们没有约束力,有时需要人时到处找不到。遇上轻恙病人就互相争抢,而一些危重病人,又没人搭理。
而在多数病人看来,护工既然是在医院工作,从事的又是照顾病人的工作,当然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服务质量不好,医院要负责,对医院推托的理由,许多病人家属都觉得不能理解。
护工升级
医院:培养“病房服务员”
佛山市中医院从2003年9月起,已将护工管理交由专门的物管公司负责。该公司设立了护工调配站,将所有的护工编号,并发放统一的制服和胸卡,如果有病人需要,就由护士或病人家属和调配站联系,从站里派出护工,病人如有不满,可以随时更换。对于那些服务差的护工,公司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对于素质高、服务好的护工,将有机会升为“病房服务员”,固定在病房工作,有一定底薪,工作相对稳定。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承认,目前护工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人员问题,由于工作重,报酬少,社会地位低,一些脾气坏的病人更是难以伺候,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工作。这也直接导致了护工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
卫生部门:重整队伍分级录用
佛山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护工统一管理起来,纳入到护理队伍的整体范围中,不但可以规范这个行业,病人的权益也能得到保障。他同时表示,将加强护理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建设,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护工队伍。
护工心声:护理工作呼唤理解
记者通过这几天和护工们的接触发现,他们中大部分人24小时陪护病人,因为一些病人比较焦躁,很多时候需要护工默默忍受委屈。
一位护工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护工行业要突破“恶性循环”,需要制度的规范,更需要病人以及社会对护工的理解和尊重。当几位护工得知新的分级管理制度即将出台的消息后,更多是认可和希望:“我们不惧竞争,规范化之后病人会给我们更多的信任。”
文章录入:runs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