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小儿泌尿道感染(治疗与预防) 【社区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版】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根除病原体,去除诱发因素,预防再发。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1、一般处理
  (1)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增加排尿量,女孩还应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
 
  (2)鼓励患儿进食,供给足够的热量、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对症治疗:对高热、头痛、腰痛的患儿,应给予解热镇痛剂缓解症状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对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物治疗,或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2、抗菌药物治疗: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临床试验证明口服和滴注药物效果相同。确切疗程仍未证实,一般为7至14天,但较短疗程可能也有效。
 
  选用抗生素的原则:①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②感染途径:对上行性感染,首选磺胺类药物治疗。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或属血源性感染,多选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单独或联合治疗。③根据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生素。④药物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的浓度。⑤选用的药物,要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最好能用强效杀菌剂,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⑥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
 
  (1)症状性泌尿道感染的治疗:对单纯性泌尿道感染,尿细菌培养结果没有出来前,初治首选复方磺胺异恶唑,按磺胺异恶唑50毫克/(公斤·天),甲氧苄啶10毫克/(公斤·天)计算,分2次口服,连用7~10天。待尿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可再根据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对上尿路感染或有尿路畸形的病儿,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一般选用两种抗菌药物。新生儿和婴儿用氨苄西林75~100毫克/(公斤·天)静注,加头孢噻肟钠50~100毫克/(公斤·天)静注,连用10~14天;1岁以上小儿用氨苄西林100~200毫克/(公斤·天)分3次滴注,或用头孢噻肟钠,也可用头孢曲松钠50~75毫克/(公斤·天)静脉缓慢注射。疗程共10~14天。
 
  治疗开始后,应连续3天送尿细菌培养,若24小时后尿培养阴转,表示所用药物有效,否则按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停药1周后,再做尿培养一次。
 
  (2)无症状性菌尿的治疗:单纯无症状性菌尿,一般无需治疗。
 
  但若合并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存在其他尿路畸形,或既往感染使肾脏留有陈旧性疤痕者,则应积极选用上述抗菌药物治疗。疗程7~14天,继之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预防,直至尿路畸形被矫正为止。
 
  (3)再发泌尿道感染:再发泌尿道感染有两种类型,即复发和再感染。复发是指原来感染的细菌未完全杀灭,在适宜的环境下细菌再度滋生繁殖。绝大多数患儿复发多在治疗后1个月内发生。
 
  再感染是指上次感染已治愈,本次是由不同细菌或菌株再次引发的泌尿道感染。再感染多见于女孩,多在停药后6月内发生。
 
  再发泌尿道感染的治疗,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选用2种抗菌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为宜,然后予以小剂量药物维持,以防复发。
 
  3、积极矫治尿路畸形:以免感染反复发生,从而影响肾脏。
 
  4、泌尿道感染的局部治疗:常采用膀胱内药液灌注治疗,主要治疗顽固性慢性膀胱炎,经全身给药治疗无效者。
 
  有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男童经包皮手术后可减少再感染。
 
  预后
  急性泌尿道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日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近50%患者可复发或再感染。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最常见。
 
 
  膀胱输尿管反流与肾疤痕关系密切,肾疤痕的形成是影响儿童泌尿道感染预后的最主要因素。肾疤痕在学龄前儿童最易形成,10岁以后进展不明显。一旦肾疤痕引起高血压,如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至慢性肾衰竭。
 
  预防
  泌尿道感染的预防包括:①注意个人卫生,不穿紧身内裤,勤洗外阴,以防止细菌入侵;②及时发现和处理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感染等;③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疤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