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发作性意识不清、胸腔内巨大肿物 【内分泌与代谢病讨论版】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60岁,因“近3个月发作性意识不清6次”,于2002年6月2日入院。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晕、胸闷、出汗;随后出现意识不清、躁动、谵妄、胡言乱语,持续约20分钟后自行清醒;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此后每隔6~8天发作一次,多在凌晨1~2点间,每次持续20分钟至1小时不等,曾尿失禁2次。此后患者前往当地医院检查,测发作时血糖:1.5 mmol/L,诊断为“低血糖”。此后患者如果每晚睡前喝一杯糖水,则症状可延至凌晨4点出现,胸闷、心悸、全身出冷汗等症状持续约30分钟后自行缓解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起病至今,患者食欲差,记忆力下降,无发热、咳嗽,无水肿,无明显消瘦,二便正常。追问病史,患者在20年前献血体检时,曾发现有胸腔内肿块,因无不适感,故未予特殊处理,也未予重视。家族无类似疾病史。

  入院查体 发育正常,营养中下等,消瘦体型,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皮肤黏膜无黄染,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两侧呼吸运动相等,右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肛指检查(-)。

  病例分析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患者为老年男性,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低血糖症状,诊断考虑:

  1. 胰岛素瘤:主要为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大多见于清晨早餐前,饥饿、劳累、精神刺激、饮酒、月经来潮等可诱发低血糖症。发作时血糖低于50 mg/d1(2.8 mmol/L),胰岛素分泌呈自主性,摄入葡萄糖后症状可缓解。根据目前的情况,该病人可行胰腺CT/MR检查,以明确诊断。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2. 功能性低血糖:多见于中年女性,情绪激动时易发作,发作轻,少有恶化,早餐前不发作,典型发作时间为餐后2~4小时,延迟进食或禁食一餐不发作。一般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口服葡萄糖后2~4小时血糖急剧下降,有刺激性血糖过低症。

  3.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因自身免疫、自身抗体作用引起的空腹或反应性低血糖,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Graves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患者血中往往有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的自身抗体,血浆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特别高,血中C肽水平变化不定,可升高或降低,胰岛素原不高。

  4. 肝源性低血糖:病因较多,各种肝脏疾病引起的肝脏损害程度存在差别,起病有急有慢,病程长短不一,发作的共同特点:①多见于空腹②神经精神症状较肾上腺素增多的症状明显③有肝病的症状和体征④随肝脏疾病的进展,本症发作程度和频率可增加⑤肝病好转,低血糖症可减轻或消失。

  5. 酒精性低血糖:多发生在饮酒后3~8小时,低血糖症的反应程度严重,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该患者无饮酒嗜好,可排除之。

  6. 2型糖尿病早期:此组低血糖属于反应性低血糖,患者多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多有超重和肥胖,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引起高血糖,高血糖刺激β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进食4~5小时出现低血糖反应。可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OGTT+IRT)试验(延长至5~7小时),但考虑此病的可能性不大。

  入院后辅助检查:OGTT+IRT试验(82.5 g葡萄糖):血糖(单位:mmol/L) 0’:2.06, 30’:6.99, 60’:7.25, 120’:6.46,180’:2.29, 240’:2.20。胰岛素(单位:μIU/ml)0’:1.0, 30’:5.5, 60’:7.9, 120’:4.3,180’:1.8, 240’:1.0。

  放射免疫测定血CA125、 CA199、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均正常;血降钙素103 pg/ml(正常值40~100 pg/ml)。二次空腹血糖分别为1.98、1.51 mmol/L。空腹C肽0.09 pg/ml,正常值 0.56~3.73 pg/ml,餐后2小时 C肽 2.33 pg/ml。症状发作时血糖2.01 mmol/L 胰岛素<0.1 μIU/ml(正常值2.1~30.8 μIU/ml)。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示右侧胸腔内巨大肿块(图1)。胸腹部CT平扫+增强: 右胸巨大肿块9.0 cm×12.5 cm×13 cm密度不均,增强后CT值25~64 Hu 局部胸膜增厚,右侧胸腔少量积液,余肺野未见异常密度影,两肺门区未见异常,所示气管支气管影正常,纵隔内未见增大的淋巴结。纵隔内血管影正常。肝脏右叶可疑小片状密度影,胰腺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