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荨麻疹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讨论版】

荨麻疹(urticaria)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而出现的限局性水肿反应。其表现为风团、瘙痒。中医称“隐疹”。俗称“风疹块”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病因病机】
该病病因复杂,有的很难找到确切病因。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中医认为:本病皆因禀赋不耐,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郁于肌肤,致使营卫失调而发病。②服食鱼虾、荤腥等发病或饮食失宜致湿热内生,加之复感风寒风热之邪,肠胃湿热,内不疏泄,外不透达,邪气郁于腠理而发病。③平素体弱、气血虚、气虚卫外不固,血虚生风,致使病情反复。④情志不畅,冲任不调,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阴血,肝肾不足,肌肤失养,生风生燥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病因复杂,慢性荨麻疹多数找不到确切病因。其常见有:
⒈ 食物 主要为动物蛋白,如鱼虾 、蛋、奶、蟹、肉、蕈类、草莓等。其次食物中的颜料、防腐剂、调味品等也可引起。有的食物是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而发病,而有的食品分解后的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有的蛋白食入后没完全消化而吸收了胨和多肽而发病,特别是儿童消化功能较差及肠道粘膜通透性较成人不同而常见。
⒉ 药物 常见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痢特灵、磺胺及血清制品、疫苗等抗原性药物,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而发病。有的药物如阿斯匹林、奎宁、吗啡、可待因、肼苯达嗪等为组胺释放剂。
⒊ 感染 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等。①细菌感染:常见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全身性及局部感染,如败血症、咽炎、扁桃腺炎、副鼻窦炎、胆囊炎、阑尾炎、脓疱疮、疖等。②病毒感染: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其次为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③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蛲虫等。④念珠菌及浅部真菌感染等。
⒋ 理化因素 常见有冷风、冷水、冷物、热、日光、压迫、摩擦及机械刺激,以及某些化学挥发性物质等。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⒌ 动、植物因素 如蚊虫叮咬、动物羽毛、皮屑、荨麻、毒藤、花粉等。
⒍ 内脏疾病 如肿瘤、红斑狼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病、肝脏病、肾病、内分泌紊乱及代谢障碍等。
⒎ 精神因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⒏ 遗传因素 有些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如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发病机理:分为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两种。
⒈ 变态反应性 ①最常见的是I 型变态反应,上述变应原进入体内产生IgE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与IgE结合,使肥大细胞等释放组织胺、激肽、慢反应物质等化学介质引起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水肿,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多而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症状。②少数为II 型及III 型变态反应,输血引起的荨麻疹病属II 型变态反应。有的患者IgA缺乏时接受A型输血,产生IgA。当再次输入A型血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合补体,产生过敏毒素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和荨麻疹。III 型变态反应由于抗原(如血清、呋喃唑酮、某些细菌病毒)抗体反应激合补体,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而发生荨麻疹。
⒉ 非变态反应性 某些药物(阿托品、阿斯匹林、多粘菌素、奎宁、罂粟碱、可待因、吗啡)、毒素(蛇毒、昆虫毒素、细菌毒素)、龙虾、蘑菇、草莓、贝壳类等进入体内使C3及C5分解产生过敏毒素C3a、C5a直接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组胺、激肽而引起荨麻疹。饮酒、运动、情绪激动可使乙酰胆碱释放增多而出现胆碱能性荨麻疹。某些特发性荨麻疹或先天性血管水肿,可能与补体、C1脂酶抑制物或过敏毒素灭活剂的缺陷有关。
【临床表现】
临床上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慢性及特殊类型荨麻疹。
(一)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 
发病较急,先感皮肤瘙痒,很快在瘙痒处出现水肿性红斑、风团,鲜红色、皮色、瓷白色。大小不等,小至针头,大如手掌。形状不定,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全身泛发,也可局限于某1~2个部位。初起单个散在,逐渐扩大有的融合成片。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逐渐消退,风团变为红斑或环形红斑而消失,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疹又不断发出,此起彼伏,一日数次不等。风团出现时自觉剧痒或灼热。病情重者可出现头昏心慌、脉细速、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表现。如系感染引起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心慌、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注意有无败血症。呼吸道受累可出现咽喉部梗塞感、气紧、胸闷、呼吸困难、面唇紫绀,甚至窒息死亡。累及消化道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皮肤划痕试验可呈阳性。
(二)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风团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在睡前或晨起较重,部位不定,迁延数月至数年之久。除瘙痒外,全身症状较轻。
急慢性荨麻疹又称寻常性荨麻疹。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⒈ 人工性荨麻疹(Factitious urticaria) 又称皮肤划痕症(dermatographism),亦名“皮肤写字”(skin writing),系因机体对外界机械刺激敏感性增高,皮肤稍受刺激,如搔抓、摩擦、钝器划过皮肤后该处即出现与划痕一致的条形风团。自觉瘙痒。与荨麻疹同时发生或单独出现。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⒉ 寒冷性荨麻疹(cold urticaria) 冷刺激后或复温时出现风团或水肿,分为获得性与家族性两种:①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多见于女性,青年为多。当接触冷风、冷水、冷物或气温突然降低于接触部位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或水肿。自觉瘙痒。持续半小时或数小时消退。有的进冷饮后出现口腔和喉头水肿。少数可出现胸闷、气紧、心悸、腹痛、腹泻,唇及手足发麻甚至晕厥、休克等。寒冷性休克常是冷水中游泳的死因之一。冰块或冷水(0℃~8℃)试验阳性,被动转移试验可阳性。本病大多数为原发,少数可继发于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血症、冷溶血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②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较罕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自幼发病,反复发作,持续终身。遇冷后出现风团、红斑、丘疹。自觉灼热或灼痛,不痒。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白细胞增多等。被动转移试验阴性,冰块试验阴性。其发病机理未明。
⒊ 胆碱性荨麻疹(cholinergic urticaria) 多见于年青人,常在饮酒、热饮、运动受热或情绪激动时使胆碱能神经发生冲动、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而发风团。皮疹为1~3mm 小风团,周围有1~2cm的红斑,散在或密集分布,但不互相融合。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消退。累及躯干及四肢近端,面部及掌跖很少发生。自觉剧痒。偶有出汗、流涎、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等。慢性病程,数年后逐渐好转。用1:5000乙酰胆碱做皮试或划痕试验阳性,被动转移试验可为阳性。
⒋ 日光性荨麻疹(solar urticaria) 较少见,皮肤经日光、紫外线、红外线照射后,在暴露部位出现红斑、风团,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消退。自觉瘙痒及针刺感。重者伴畏寒乏力、痉挛性腹痛、晕厥等全身症状。一般认为,紫外线波长300mm左右敏感性最高,属过敏反应。有的可能为光毒作用致组胺释放而发病。光感试验阳性,被动转移试验阳性。
⒌ 压力性荨麻疹(pressure urticaria) 又称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Delayed pressure urticaria)。皮肤受压后4~6小时内出现真皮及皮下组织弥漫性水肿,持续8~12小时消退。常累及行走、站立后的足底,久坐后的臀部,手提重物或穿紧身衣等受压处。自觉瘙痒、紧绷感、灼痛等。可出现流感样症状(如疲乏、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等)。慢性病程,常持续1~40年(平均9年)。重物压迫试验阳性(玻璃球1.4cm置于前臂中段背侧,布带缠绕并悬挂4kg重物5分钟,4~8小时(平均3.5小时)局部发生风团。平均持续36小时;或背部用静止重物压迫或肩部悬挂15磅重物15分钟,局部出现迟发性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发病机理不明,可能与皮肤划症相似。
⒍ 接触性荨麻疹(contad urticaria) 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后局部出现风团及皮肤潮红。自觉瘙痒,灼热感。本病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后者常在接触二亚砜(DMSO)、苯甲酸、荨麻、昆虫及水母毒素后数分钟局部出现风团及血管性水肿。其确切机制未明。免疫原性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抗原后,大多数系IgE介导的反应,出现风团或血管性水肿。斑贴试验阳性。
⒎ 血清病型荨麻疹(serum sickness urticaria) 因注射异体血清、动物源性疫苗后8~13天躯干或全身出现风团,瘙痒,伴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痛、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病程多数为自限性,无后遗症。属III 型变态反应。血中补体降低。
【实验室检查】 
急性细菌感染者血中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增高,可出现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有的血培养阳性,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多。变态反应者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多或很低,有的浆细胞增高。有的血中补体降低,酌情做真菌、寄生虫检查及病理活检。组织病理学改变:真皮水肿,乳头及真皮上部有浆液性渗出,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淋巴管扩张,血管周围轻度炎细胞浸润。变应原检测可协助查找致敏原。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皮肤反复出现大小不等风团,突发突消,退后不留痕迹,全身或局限发疹,自觉瘙痒,少数重症伴有畏寒发热、腹痛、喉头梗塞感、胸闷、心慌等以及各型荨麻疹的特点,诊断容易。确定病因较难。急性荨麻疹多与饮食、药物、感染等有关。慢性荨麻疹要仔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胸部X线检查腹部B超等)及有关试验(如运动、热水、日光、冰块)、变应原检测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注意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该病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躯干,红色梭形或圆形风团样丘疹,中心可有水疱,病程3~7天,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斑。
如有畏寒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应注意有无败血症或严重感染病灶存在。如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注意与胃肠炎、胆囊炎、阑尾炎等鉴别。
【辨证】
(一)风热证
多发于夏季,起病急,风团色红,自觉灼热瘙痒,遇热加重,遇冷减轻。多伴有恶心、心烦、口渴、咽部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风寒证
多发于冬季,风团色白或淡,遇冷加剧,得热则减轻,自觉瘙痒。可伴有畏寒恶风,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浮紧、迟或濡缓。
(三)气血两虚证
风团色淡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日久不愈。劳累后复发加剧。自觉瘙痒,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舌质胖淡,苔薄,脉濡细。
(四)胃肠实热证
风团发生时伴有恶心、呕吐、脘腹疼痛、腹胀、腹泻或大便结燥、神疲纳呆。苔黄腻,脉滑数。有的可有肠道寄生虫。
(五)冲任不调证
风团色暗,时轻时重,多在月经前数天出现,随月经干净而缓解,风团出现与月经有关。可伴有经期腹痛,月经不调,面色晦暗,色暗或有瘀斑。脉细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