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哈萨克民族药概况 【中药讨论专版】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境内,新疆北部地大物博,有阿尔泰和天山山脉,有富饶的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有天池喀纳斯等自然湖泊,美丽广阔的草原和原始森林,有数不清的地热、温泉资源。特定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药用的动植物、矿物资源非常丰富,哈医常用的药物就有500种之多,有些药物有广泛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如:
  植物药:贝母、鹿草、虫草、青兰、金莲花、银莲花、雪莲、党参、大黄、黄芪、麻黄、岩白菜、白鲜皮、锁阳、大芸、阿魏、一枝蒿、冬花、神香草、骆驼蓬、赤芍、阿力红、唐松草、青藁、茵陈、百合、柴胡、荨麻草、甘草、木香、侧柏、松针、松塔等。
  动物药:鹿角、鹿茸、獾油、蚂蚁、斑蝥、蝎子、蜘蛛、牛黄等,其他还有珍贵的动物药,如野驴、羚羊角、豹、熊、雪鸡等等,已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受到严格的保护和限制,药用的可能性很小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矿物药资源也非常丰富:如石膏、云母、磁石、自然铜、锌等。
  有些药物已远销区内外和国内外,象鹿茸、虫草、大芸、锁阳、阿力红、阿魏、柴胡等。
  哈医药物资源正在得到初步开发和应用。目前开发应用和初步进行加工使用的有:麻黄、一枝蒿、侧柏叶、岩白菜、青兰、荨麻草、甘草等药材。而大部分药物资源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哈医对疾病的预防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哈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未病先治,未病先防"的思想,并逐步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措施,如:隔离传染病患者,焚烧或掩埋患者衣物、用具,并自传染源地搬迁,3年内禁住;板蓝根、一枝蒿煎汁防感冒;藜芦煎汁洗衣灭虱;缝制生糜子袋放在各类瘫痪、久卧床不起的患者臀下,预防褥疮等等。在《哈萨克医药志》中还有关于吾太波依达克发现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记载,较英国医学家叶德瓦特.金尼尔早350年。
  在哈医的影响下,哈萨克民族自古以来一直保持着用侧柏、木香、麻黄熏房,清洁空气,或煎汁洒房或浴洗消毒灭菌:用野蒜捣汁饮预防各种传染病;用蒜瓣串线挂脖颈、压床头防虫防菌;饭前便后流水洗手,每日冲洗七窍及二阴等良好的防病保健习惯。患者居室前系红布条以示防传染等习惯也一直沿用至今。

气候与疾病的关系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哈医理论非常重视气候与人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气候条件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人,每一个季节、第一个时辰都有比较稳定的、常规的气候现象。如果气候失去平衡,太过或不足,都会导致人体内十种物质的变化失调,造成疾病。有时,四时之气虽不能直接成为致病源,但可以为其他致病源创造条件。
  哈医把自然界中的气候现象分为十二种:风、寒、潮、湿、闷热、炎热、温暖、严寒、雾、阴、暗、暴风雪。
  并把十二种气候现象归为阴阳二大类:
  阳性(闷热、晴、雾、风、炎热、温暖)
  阴性(寒凉、潮湿、严寒、阴、暴风雪)
  十二种气候对人体直接的影响而成为致病源,产生不同性质的自觉或他觉症状。如:严寒可使人冻伤;寒、潮、湿、雾、阴可使精神抑郁及引起各种疼痛(如刺痛、隐痛、绞痛等);风、暴风雪可致眩晕、头晕眼花、休克等病;风、寒、暑可致中风、中寒、中暑等病。认为只有温暖,才使正常人和患者感到舒适。
  哈医认为,构成人体的每个器官脏器与气候变化属性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归类如下:
 
气候变化与外在器官:
  风 -- 毛孔 温暖 -- 手
  寒 -- 皮肤 严寒 -- 关节
  潮 -- 眼 暴风雪 -- 舌
  湿 -- 鼻 雾 -- 颈部
  闷热 -- 耳 阴 -- 腹部
  热 -- 足 晴 -- 外生殖器
  
气候变化与内在脏器:
  风 -- 脑 严寒 -- 肾
  寒 -- 口腔 温暖 -- 肺
  湿 -- 肌肉(筋、脂肪) 暴风雪 -- 胃(十二指肠)
  晴 -- 骨 雾 -- 肠
  闷热 -- 肝(脾) 阴 -- 腺体(淋巴)
  炎热 -- 心脏 潮 -- 内生殖器
  四季的变化、时辰的转化和人体新陈代谢及疾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四季的气候不同,四季的饮食变化,四季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所以疾病和四季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因此哈医常根据季节致病的特点,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比如春天冰雪消融,水位上涨,万物苏发,容易造成疾病流行和人"体抵抗力下降,人体血液也在体内泛溢,所以,春季的有些病可采用放血治疗,要慎用泻、吐之药。夏天热,容易造成吐泻之病,体液丢失过多,一旦生病,要补充液体和用止吐、止泻、清热之药,忌用热性饮食及泻、吐之药。秋天人体血液充盈、壮实,可用吐、泻之法并多吃果蔬。冬天食动物肉脂较多,血管内血液变得粘稠,可用泻下剂和稀释血液的药物及食物,改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