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危重病现场急救“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新模式 【急救医学与危重病讨论版】

  重大突发事故、局部战争、恐怖事件、特种意外伤害已成为当今“世界公害”。在灾害或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对现场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传统的急救观念往往使得处于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最宝贵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救命的黄金时间”。所以,必须提倡和实施现代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重视伤后1h的黄金抢救时间,10 min的白金抢救时间,使伤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确切的救治,最好将救命性外科处理延伸到事故现场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本文探讨现代危重病现场急救新模式——“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可行性、通过回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突发灾害造成伤害的资料并分析其原因,结合多次参加医疗紧急救治的体会,并在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卫勤保障中,把一个高质量的ICU病房前移至草原上、沙漠里,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此次医疗救护直升机几乎与飞船返回舱同时落地,医护人员在几分钟时间内已达航天员身边,证明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救护中能对着陆航天员实现“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目的,验证了危重病现场急救医学新理论是可行的。

1 现场急救需要“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新模式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人们看到,重大特发事件明显增多给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也给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着眼未来发展,研究突发事故及高科技局部战争中特种伤的基本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紧急救治对策,已是大势所趋。现代条件下,世界医学特别是军事医学领域——“伤”的概念正在迅速发生质的巨变。未来在向传统挑战。军与民——平时与战时——理念——概念——体系——模式——学科等都在悄然发生重大变革。从和平条件下到战争条件下,从科索沃战场贫铀弹危害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从火药到声、光、磁、电、到中子、原子、核辐射,从普通物理致伤到生化及基因等高新技术致伤等等。致伤概念与机理——致伤强度与深度——致伤方式、途径与范围及伤病救治难度等都发生质的变化。已无论平时与战时,无前方与后方之分,无军与民之别。危重病特种伤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及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最主要的杀手之一。

2 危重特种伤的基本特点

2.1 致伤因素多,伤情复杂 特种伤致复合伤的致伤效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作用的相互加强或扩增效应的结合,因此,病理生理紊乱常较多发伤和多部位伤更加严重而复杂,病理生理学变化更为复杂。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2 伤势重,并发症多,病(伤)死率较高 严重的复合伤伤员常死于致伤现场,即使部分伤员能渡过早期的休克等难关,往往会死于后期的严重并发症。

2.3 容易漏诊误诊 很可能内伤和外伤同时存在,出现了没有伤口、伤道的损伤,而其损伤大多为致命性及易被忽视,往往成为该类患者最终致死的原因等。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2.4 治疗困难和矛盾 复合伤治疗中最大的难题是难以处理好由于不同致伤因素带来的治疗困难和矛盾。就冲烧复合伤而言,如何处理好治疗烧伤的迅速输液与治疗肺冲击伤慎重输液诸如此类的矛盾是治疗的关键。

2.5 现代特种武器杀伤威力大,作用时间长 这使战伤早期并发症更加凶险,晚期并发症增多;杀伤面积大,损伤部位多,造成多部位伤的比例增加;且冲击伤、多部位伤、烧伤比例增多,尤其重伤比例相应增加;所致伤情、伤部、伤势变化难以诊断,难以把握救治时机,从而对战伤救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2.6 杀伤武器多样化,伤亡种类复杂化 现代战场,大量使用的导弹、贫铀炸弹、燃料空气炸弹、联合攻击弹药(JDAM)、集束炸弹、石墨炸弹、油气炸弹等许多是前所未有;而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次声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新的核生化武器、二元毒剂弹、中子弹等以往更是少见。由于武器的多样化,使伤亡种类日趋复杂。所致的伤害最常见的是火器伤、炸弹伤等武器引起的二次伤、放射损伤和化学损伤、感染性损伤,以及新的流行性感染疾病等增多,且新伤类、新伤型增多。

2.7 群体伤病员增多 呈现出既有空中作战的伤员,又有海战、地面作战的伤员;既有前沿阵地伤员,又有战役、战略后方的伤员,可谓全方位分布。而且,伤员不仅有军人,还有众多平民百姓。

2.8 内伤和外伤同时存在 过去对“伤型”的定义为伤口和伤道的类型,现在常出现没有伤口、伤道的损伤,从而对“伤”的概念提出了严重挑战。

2.9 救治条件受限,难度增大 现代战争时空的扩展与压缩使伤员急救十分艰难,空投炸弹间隔时间缩短,缺乏安全的救治场所,救治条件受限,且环境恶化,如断水、断电、断能源和交通瘫痪等。

3 现场急救中应体现“快速反应、立体救护”以降低死亡率

  从全球的安全形势分析,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现有的紧急救援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应对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的综合体系。既往在重大灾害事故和局部战争中采用的传统现场救治方式受到冲击,必须重新认识现场救治的一些问题,转变救治观念。在重大特发事故和未来战争中,医疗救护及装备要与一线战场趋同等位置,既能提高救治质量,减少死亡和伤残,又要有较高的救护保障条件。而“立体救护、快速反应”是主要救治模式,真正逐步做到“医疗与伤员同在”。所以加强现场的急救能力和提高后送途中的救治水平,是提高危重病现场急救水平的重要环节。救护车上配备氧气、止痛药、静脉注射液、夹板、担架、吸引装置、创伤急救装备、消毒装备、远程咨询设备等,可大大提高后送时救治伤员的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医疗救护直升机。

  现场危重病急救的新理论强调伤后即刻救治、复苏、稳定和后送。强调“医疗与伤员同在”、“立体救护、快速反应”等。应建立一些规模小、多功能、机动能力强的医疗救护队,具备快速反应医疗增援的能力,以满足紧急救护需要。

4 传统现场救治方式与新理论危重病急救的比较

  传统救治——现场急救——后送——急诊科检查和治疗——ICU加强医疗。

  新理论危重病救治——受伤现场——ICU加强医疗(基本一步到位),将救命性的外科处理延伸到事故现场,必要时将一个高质量的ICU病房前移至事故现场。这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伤员能及时进行上呼吸道清理、行人工呼吸,同时做体外心脏按压及电击除颤和药物除颤等;气道阻塞行环甲膜穿刺术或行紧急气管造口;对开放性气胸能做封闭包扎;对张力性气胸,在锁骨中线第二、三肋间用带有单向引流管的粗针头,穿刺排气;对有舌后坠的昏迷伤员,放置口咽腔通气管,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对肠脱出、脑膨出行保护性包扎;对重度中毒伤员,及时注射相应的解毒药;对面积较大的烧伤,用烧伤急救敷料保护创面;对长骨、大关节伤,肢体挤压伤和大块软组织伤,用夹板固定;应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如加压包扎仍无效时,可用止血带;特别紧急时,能实施简单的救命性手术。当伤员因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伤情而无法后这时,对大血管损伤行修补或结扎;对呼吸道阻塞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对开放性气胸行封闭缝合,张力性气胸行闭式引流等。这样就大大提升了现场急救的内容和水平。我们在救治101例爆炸伤伤员的过程中,除7例严重的爆炸伤伤员当场死于致伤现场,所有伤员在lh的黄金抢救时间得到治疗,94例伤员中仅1例伤员死于后期的严重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总病死率为6.9%。

5 “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新实践

  在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航天员主着陆场区医疗保障及救护中,医监医保医疗救护队配备了载人航天医疗救护车、医疗救护直升机,全套高级便携式急救设备。对医疗救护的药品、器械、装备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准备,配备了全套高级便携式特种医学急救设备,设想可以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预案,同时还完成空降兵航天专用急救包的研制工作,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此次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创新性地把一个高质量的ICU加强医疗病房全天候前移至草原上、沙漠里,可以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达到了反应速度第一、技术装备第一,把多年在临床上危重病急救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首飞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圆满完成了首飞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任务。从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保障及救治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立体救护、快速反应”“医疗与伤员同在”、“必要时可将一个高质量的ICU加强医疗病房全天候前移至草原上、沙漠里、在现场对伤员进行决定性的治疗”的理论是可行的。另外这项经验还可以提示我们,建立一些设备优良、机动性好、有综合救治能力的精干的应急医疗队,在灾害事故发生的现场,在危重病现场急救中,可以及时对病情进行包括简单手术在内的决定性治疗。这种策略有可能改善预后,降低灾害现场危重伤员的死亡率,以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现场急救观念将不断更新,实施“立体救护、快速反应”的现代救护新概念和技能将不断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