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分享】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社区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版】

全科医生培训教材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一、血糖控制与并发症发病率及程度的关系
流行病学的证据说明,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明确的关系。1993年,美国公布了著名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结果。美国、加拿大29个医学中心前瞻性研究了1441例1型糖尿病患者,花费了10年时间,目的是证明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能否防止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与发展。结果发现,强化治疗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在原来无并发症的初期预防组减少了视网膜病变风险的76%,在已有并发症的继发干预组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的54%,减少增殖性或严重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47%,两组合并减少了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39%,临床蛋白尿的54%和临床神经病变的60%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能有效地阻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中3867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进入常规治疗组(治疗目标血糖小于15mmol/L)和强化治疗组(目标空腹血糖小于6mmol/L),强化治疗使微血管病变下降25%、心肌梗死下降16%、视网膜病变下降21%、白蛋白尿下降33%。
这两项大样本的随机的长时间观察的研究,证实了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控制好血糖均能有效地减少和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二、糖尿病人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糖尿病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而且治疗要“达标”。糖尿病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糖尿病症状、控制血糖,还应使血脂正常、血压正常、体重正常或接近正常,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生长,避免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对于已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还要减轻和减缓并发症的发展,降低并发症造成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国际糖尿病联盟西亚太区2型糖尿病治疗的控制目标见表38。

表38 糖尿病治疗的控制目标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良好 一般 不良
血浆葡萄糖(mmol) 空腹
非空腹 4.1~6.1
4.4~8.8 <7.0
<10.0 >7.0
>10.0
糖化血红蛋白(%) <6.2 6.2~8.0 >8.0
血压(mmHg) <130/80 >130/80~160/95 >160/95
体重指数(kg/m2) 男性
女性 <25
<24 <27
<26 >27
>26
总胆固醇(mmol/L) <4.5 ≥4.5 ≥6.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1.1 1.1~0.9 <0.9
甘油三酯(mmol/L) <1.5 <2.2 ≥2.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5 2.5~4.4 >4.5

三、糖代谢的评估
1、血糖自我监测
(1)快速血糖测定仪:目前,无论医院还是病人个人应用快速血糖测定仪监测血糖已很普遍,取患者1滴手指血,利用酶法或电化学方法,滴在试纸上,插入血糖测定仪,数秒后血糖仪自动显示血糖值。目前常用的血糖仪有美国强生公司的OneTouchIIplus、瑞士罗氏公司优越型、国产怡成牌、美国雅培牌和日本京都牌血糖测定仪。快速血糖测定仪采用的是毛细血管血也就是全血,测得的血糖值比血浆或血清的葡萄糖值低15%左右。所以,不能采用快速血糖测定来诊断糖尿病。诊断必须要依靠静脉血糖。但用血糖测定仪监测血糖水平的高低是简便可靠的。
(2)血糖测定频率与时间:未用胰岛素的血糖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测空腹和早餐后2小时的血糖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天的血糖。注射胰岛素的1、2型糖尿病患者,要进行3~4次/日血糖测定。即每日4次血糖测定(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和睡前)。当三餐前血糖控制较为满意,再加测餐后2小时血糖即7次血糖(三餐前后加睡前),必要时加测下半夜1~2时的血糖。力求使全天血糖得到控制。如果有空腹高血糖,需测午夜2时血糖,以排除因夜间低血糖引起的高血糖(索木杰反应)或因胰岛素不足出现的凌晨高血糖(黎明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约有2/3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显增高。故筛查糖尿病的敏感指标和轻型糖尿病达标的指标是餐后2小时血糖。
(3)记录血糖测定值:良好的血糖监测记录,可帮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记录中应包括每天血糖监测的时间、血糖值和饮食量、进食时间以及用药量与时间,特别是胰岛素剂量与注射时间,每天的运动量、运动时间、特别的事件(如发烧等)。糖尿病病情越不稳定者,越是需要加强监测。年龄越老,监测尿糖的意义越小,应该以监测血糖为主。
(4)血糖控制目标:见上表。空腹血糖在(4~8)mmol/L,餐后血糖在(7~10)mmol/L为好。大于65岁以上的老人空腹血糖控制标准(4~10)mmol/L,餐后血糖低于13mmol/L即可,但不应出现低血糖。
2、尿糖自我监测
一般认为,肾糖阈为(10~11)mmol/L。即当血糖超过10mmol/L患者会出现尿糖。现在,已广泛使用尿糖试纸测定尿糖,方便敏感。对无条件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的患者,尿糖监测可以间接反映着血糖变化,但不完全代表着血糖,因为(1)尿糖受着尿量的影响;(2)老年人及一些患者肾功能下降,可出现血糖高而尿糖阴性(3)有的人尿糖高而血糖不高肾糖阈下降。(4)尿糖与血糖从时间上可不平行(5)尿糖不能确切地反映血糖值(6)尿糖不能反映出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控制目标以血糖为标准不以尿糖为标准。
3、HbA1c的定义及治疗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红蛋白与糖经过非酶缩合而形成的,红细胞的生命是120天,在这120天中,血红蛋白不断与糖结合而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这种结合在2周后形成不可逆的反应,糖化血红蛋白趋于稳定,反映的是患者抽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蛋白的6%~8%,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血糖高,与血红蛋白结合得多,生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可达正常人的2~3倍。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与血糖测定不同。反映的是患者抽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血糖反映的是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HbA1c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目前临床主要测HbA1c良好的控制目标要求控制在7%以下,老年人可放宽至8%。
四、糖尿病人患病时家庭自我救助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大量分解,酮体生成过多并出现酸中毒。常见于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或持续恶化的高血糖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此时应立即测血糖、尿糖、尿酮体。如果酮体阳性、血糖升高可以诊断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率1%~15%,但诊断治疗及时愈后良好。
预防措施
(1)积极控制高血糖,不要中断药物,胰岛素治疗,有发热感染时胰岛素用量要增加
(2)血糖控制不良患者,应尽早改用胰岛素治疗
(3)如诊断酮症酸中毒,立即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10个单位
(4)大量饮水补钾
(5)如注射胰岛素4h后,呕吐和腹痛不能缓解,意识渐不清,应及时转医院就诊
(6)对反复发生酮症酸中毒、而找不到感染、应激或创伤诱因者,也应尽早转专科医院治疗
2、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本病特点是严重的高血糖、脱水、血渗透压升高,无或仅有轻度的酮症。本病危重变化快,多发生于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死亡率高达25%~70%。发病时血糖往往高于33.3mmol/L(600mg/dl),患者可有高血糖加重的感觉,如:多尿、口干、多饮、乏力加重,逐渐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本病完全可以避免,家庭的自我防治包括:早期发现控制糖尿病,不使血糖过高,防止感染,应激、创伤等造成的血糖、血渗透压过高的诱因。在病人不能进食时应及时给患者喂水,必须保证每天有足够水的入量。让患者和其家属了解高渗性昏迷的诱因和临床表现,做到早预防早治疗,不用或慎用容易引起血糖和渗透压增高的药物(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一旦怀疑本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3、糖尿病亲属朋友及本人的救护常识
(1)知道本人患糖尿病及其属何种类型。学会自测血糖、尿糖,记录好尿糖、血糖观察的结果,并了解其意义,会做出相应处理、。
(2)根据血糖变化,能调整好饮食、运动和药物的关系。
(3)了解低血糖症状、发生原因及自行处理方法
(4)了解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形成原因及自行处理方法
4、旅行时注意事项:
(1)尽可能保持定时就餐,总是随身携带加餐食品,以免不能按时进餐时,防止低血糖发生。
(2)将降糖药、降压药或胰岛素、注射器、血糖仪,试纸等放在随手可取的旅行包内,胰岛素应放在20~30℃不宜在高温下久放。
(3)限酒,以水代替含糖饮料。
(4)自行驾车旅行要准备水果、饮料、水、饼干等食品,以备低血糖,并监测血糖。
(5)准备一张购药处方,写明目前用药及剂量,以防万一。
(6)旅行时穿舒适的鞋和棉袜,注意防止手脚受伤,不要赤足行走。
(7)出国旅游,应根据时差调整用药时间。
5、妊娠注意事项:
(1)妊娠糖尿病人必须控制饮食。最合适的热量为1800~2000千卡/d(较正常人多300~400千卡),对于1型糖尿病者,每日进食5~6餐,2型糖尿病者正常一日三餐,睡前加餐。
(2)糖尿病孕妇也应该进行体育锻炼。适应证:心率<140次/分,每次时间<15分钟,以轻度或者中度为宜。妊娠后4个月不做仰卧位运动,不做需憋气动作运动。运动后适当增加饮食或者减少胰岛素用量。
(3)不宜运动的对象:妊娠高血压、有心脑血管并发症、增殖期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严重神经病变、体位性低血压、退行性关节病变、运动后高血糖者。
(4)准备妊娠前及怀孕后应将血糖控制接近正常水平,妊娠中需更多监测血糖。
(5)禁用口服降糖药物。饮食治疗不能控制高血糖者需用胰岛素。胰岛素剂量0.7~lu·kg-1·d-1,妊娠晚期胰岛素用量酌情增加。妊娠期间,要特别加强血糖监测,有恶心、呕吐、进食困难者需测定尿酮体,防止发生酮症酸中毒。
不宜妊娠者:肾功能衰竭者,迅速发展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冠心病者。
严重头痛、高血压、蛋白尿、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发育不良、以往有死胎史、高年初产者宜早期入院。
新生儿注意防治低血糖、呼吸窘迫、新后儿黄疸、低血钙。
分娩后提倡母乳喂养。妊娠糖尿病者要定期随访。咽炎的种类与治疗
什么是咽炎
咽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要道。常言道“咽喉腹地,兵家必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见咽喉的重要性。当咽喉受细菌和病毒感染时,就容易引发上呼吸道炎症。
咽炎即是上呼吸道炎症的一种,从医学角度上讲,咽炎是咽粘膜,粘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炎症,一般由鼻炎、扁桃体炎、中耳炎、喉炎等邻近器官疾病或感冒引起。致咽炎的病毒以疱疹病毒为多见,另外还有腺病毒、冠状病毒、合胞病毒等,致病细菌主要有非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等,这些病毒和细菌都可以通过飞沫或食具等途径传染。咽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两种,急性期若不及时治疗,往往转为慢性咽炎。
急性咽炎
症状表现:发病急,开始时咽部干燥、灼热、随之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甚至延至耳部,全身不适或发热。
急性咽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主要由病毒、细菌引起,高温、粉尘、烟雾、刺激性气体或由急性鼻炎向下蔓延等因素也容易引起急性咽炎。患急性咽炎时,除咽痛外,还可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周身酸痛、食欲差,大便干、口干渴等全身中毒反应。如治疗不及时,会引起呼吸道感染、鼻窦炎、急性肾炎、中耳炎、风湿病等疾病。
急性咽炎患者应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应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冒,多服清凉饮料,避免过食辛辣食物,宜食易于消化、清淡的食物。
慢性咽炎
症状表现:咽喉红肿、干咳无痰、头晕目眩、胸腹胀满、全身不适、咽喉部有球塞感、蚁行感、异物感,使人“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严重的还会出现增生性滤泡、声音嘶哑等。慢性咽炎一般没有明显的咽痛症状,通常只有各种不适感如异物感、干燥、发痒、灼热等。而且在讲话多、劳累、受凉、过度烟酒后加重,咽部分泌物粘稠,早晨起常发出吭吭声,有时粘膜出血,分泌物可见到血染。
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是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的结果,此病病程较长,症状顽固,不易治愈。慢性咽炎多数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而致,另外由于鼻炎、鼻窦炎引起鼻塞而张口呼吸,脓涕倒流刺激咽部都会引起此病。同时烟酒过度、职业因素、某些慢性全身疾病如贫血、呼吸道炎症、心血管疾病等也会引发本病。
临床上慢性咽炎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萎缩性咽炎。慢性咽炎会导致咽部抵抗力下降,遇气候冷、热、干、湿变化时,细菌和病毒容易在局部停留繁殖,成为慢性感染病灶。因此,这些病人很容易感冒,引起咽炎急性发作,反复感染,迁延不愈。而咽部的感染炎症波及其他系统时,可以并发慢性喉炎、慢性气管及支气管炎、肾炎、心脏病等;长期炎性分泌物被咽入胃中,可引起消化不良、食管炎、胃炎、肠炎等;毒素被机体吸收可造成头晕、头痛、疲乏、精力减退、消瘦、低热等全身反应。
病毒性咽炎病毒性咽炎即病毒引起的咽部急性感染,多在咽部、口腔粘膜及其周围皮肤发生疱疹,也可发生于角膜及外生殖器。其病原体种类很多,以疱疹病毒较多,另外也有腺病毒、冠状病毒、合胞病毒等。劳累过度、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其他因素如汞、砷、铋、碘等的刺激,使身体抵抗力低下,易患此病。另外,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也会发病毒性咽炎。
病毒性咽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慢性二型。
(一)急性型。起病急,先在咽和口腔粘膜、扁桃体和口角等处出现针尖大小的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孤立或丛集在一起,很快破裂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粘膜成鲜红色,伴有畏寒、发热、咽部灼热疼痛等症状。婴幼儿则哭闹不安,拒绝饮食,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二)慢性型。多见于成年人,咽及口腔粘膜出现少数疱疹,破溃后覆有灰白色假膜,四周粘膜淡红,此病极易反复,很难痊愈。咽部及口腔微感灼热疼痛,没有明显症状。 病毒性咽炎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也应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缓解病痛。
细菌性咽炎
细菌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少年儿童易患此病。此病不仅咽部有急性炎症表现,而且对整个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致病菌大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他化脓性链球菌。营养不良、过度疲劳、体质衰弱等抵抗力或免疫力低下者容易患此病。另外,环境因素如咳嗽、打喷嚏时飞沫传播或进食污染食品也是该病的致病因素。细菌性咽炎起病急,症状会由咽部波及到全身,体温也升至38~40℃。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应加强锻炼身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咽炎的治疗
患了急性咽炎除了运用抗生素全身治疗外,局部的治疗十分重要。常用的方法有盐水或复方硼酸液漱口,并服用口含片。
慢性咽炎的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对于临近器官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应积极治疗。应以局部治疗为主,切忌滥用抗生素,一般局部治疗主要应用口含片,其他治疗包括咽部CO2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等。
北京四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华素片西地碘片,在唾液作用下迅速释放具有强效杀菌的活性碘分子,它直接卤化菌体蛋白,无选择地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芽胞、病毒。体外试验证明,当西地碘有效碘浓度为10ppm时,作用2分钟可杀灭需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厌氧消化链球菌,10ppm作用8分钟可全部杀灭,25ppm时,作用8分钟,可有效杀灭不解糖拟杆菌和坏死梭杆菌;120ppm时,作用30分钟,全部杀灭类炭疽杆菌芽胞;50ppm时对真菌有抑菌作用。临床验证结果表明西地碘片的杀菌抗感染作用可靠,并具有收敛,消除粘膜水肿,止痛作用快、消除口腔臭味,促进口腔溃疡粘膜愈合等功能,供口腔、咽喉局部用药,对口腔粘膜无刺激性。华素片可用于治疗病毒性咽炎、细菌性咽炎。
哪些因素容易引起咽炎
从西医角度讲导致咽炎的常见因素包括以下六类:
1、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是急性咽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可直接来源于空气、饮食,也可间接来源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2、物理或化学刺激。如讲话过多,喜食辛辣、烫热饮食,烟酒过度,化学性气体、粉尘等空气污染,均可损害咽部粘膜上皮和腺体,破坏局部防御体系。
3、气候、季节因素。寒冷可造成咽部粘膜血管收缩,吞噬细胞数目减少,使局部抵抗力下降;干燥会影响咽部粘液分泌和纤毛蠕动,降低对空气的清洁、加湿作用,直接对咽部粘膜造成刺激和损害;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大,室内空气流通差,也容易引起抵抗力下降和致病微生物侵入。
4、邻近器官疾病。鼻腔、鼻窦、口腔、牙齿、牙龈、喉、气管、支气管等邻近器官的急、慢性炎症,沿着粘膜、粘膜下组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侵犯到咽部,或炎性分泌物反复刺激咽部,或鼻病呼吸受阻而被迫张口呼吸等,均可导致咽炎。
5、全身疾病。过敏体质或患有全身疾病,如风湿热,痛风、糖尿病,心脏病、贫血、肾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结核、肝硬变及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的营养不良、便秘等,均可导致全身抵抗力下降、咽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咽炎。
6、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睡眠不足也是引诱咽炎的常见因素。
哪些人易患咽炎
咽炎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常见病,其诱发因素多种多样,与环境和个人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职业因素、环境因素导致以下人群比其他人更易患咽炎类呼吸系统疾病:
1、从事用嗓较多工作的职业者,如教师、导游、歌唱家等。因咽部发声频率比其他人高,咽喉更易疲劳,抵抗力下降。另外用嗓越多对咽粘膜的刺激越多,感染病原菌的几率增加,因而易患咽喉疾病;
2、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例如白领、机关工作者等经常处于空调下,室内空气不流通,吸入的空气较污浊,使病原菌感染的几率增加;
3、接触粉尘、化学气体较多的职业者,如化工厂、水泥厂职工,建筑、冶炼、纺织业人员等。各类粉尘、化学气体可刺激人体咽粘膜,降低人体防御能力,引起咽喉感染;
4、在污染环境下工作或生活的人,例如污染指数高的城市的居民、交警等。污染空气中病原菌数量、种类均增多,存活时间也延长,因而致病性大大增强;
5、在气候条件较差的地区工作或生活的人。因气候变化无常,温差较大,不但会刺激人体咽粘膜,还会导致人体抵抗能力下降,使人更易得病;6、应酬较多、工作较累的职业者,如业务员、重体力劳动者等。因烟酒过多,长期疲劳,导致抗病能力下降而患病;
以上人群更应注意身体健康,一旦感染咽炎,应尽快找出致病因素,就诊治疗。


斑竹加加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