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效率监测方法
目前尚无CPR效率监测的理想而实用的方法。常用而相对可靠的有血气分析和呼出气CO2监测(ETCO2),两者各有利弊[1~3]。血气分析可通过体内血气和酸碱变化来反映心输出量变化。但需多次采血,且采血部位不同,结果也不同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ETCO2操作简便,无创伤,能动态反映CO2肺部排出情况,从而反映心输出量变化,但不能准确揭示体内酸碱状态。两者联合使用,互相补充,方能比较准确地监测CPR效率。 CPR期间酸碱失衡特点 由于心搏骤停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抢救时往往难以顾及有关检查,故心搏聚停的血气观察报告,特别是动态血气观察报告甚少。1986年,Weil等报告16例心搏骤停患者的血气及酸碱变化,结果表明CPR期间动脉血pH(pHa)平均为7.41,平均混合静脉血pH(pHv)为7.15,差别非常显著(P<0.001)。其中13例心搏骤停前动脉血气指标与心搏骤停时无显著差别,而其pHv明显降低,PvCO2明显升高[4],国内报告心搏骤停患者的动脉血气结果,pH大多偏酸(6.96~7.28),而PaCO2的变异较大,即有降低,也有升高。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CPR成功的动脉血气结果,表现为pH先升高,后降低,再逐渐恢复正常;PaCO2先降低,后升高,再逐渐恢复正常;即出现所谓“二氧化碳超射(CO2 overshoot)”。国内报告1例心肺复苏前后的动态血气分析,也表现为明显的二氧化碳超射。笔者曾观察1例脑外伤手术病人的心肺复苏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也呈类似表现。若不结合病史,仅凭血气结果必然诊断为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987年,Garnett等证明ETCO2是CPR监护的有用指标,CPR期间ETCO2突然增加提示自主循环的恢复。可能系随着自主循环恢复,肺血流增加而死腔减少。1989年Sanders等报告用ETCO2监护CPR,并发现ETCO2与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ETCO2大于1.33kPa的病人全部存活。ETCO2也显示与心输出量相关。因此,国外许多学者推荐将ETCO2作为CPR期间的无创性监护工具以估计病人的循环状态。此外,急症动脉和中心静脉插管需要额外的时间和操作,而仅花几秒种就能将经气道CO2监护仪连接到呼吸机,完成ETCO2的监护,进而可较为直观地了解CPR效率。
从上述临床及实验结果,可将心搏骤停及CPR期间血气变化的特点归纳为,在未使用碳酸氢钠而心脏按摩及通气有效等基础上,血气变化的特点为:①动脉血为呼吸性碱中毒,混合静脉血为呼吸性酸中毒,即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②动态观察表现为PaCO2先低后高,pH先高后低,这些表现常提示CPR有效。复苏成功,PaCO2和pH逐渐趋于正常;③CO2超射是自主循环恢复的标志之一。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