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57例文献分析(1) 【急救医学与危重病讨论版】

目的:引起人们对药物矛盾现象的关注。方法:本文对1984~1998年报道的抗过敏药引起过敏性休克57例中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大部分发在于给药后30min内(占98.25%),给药后5min内发生率为68.42%。57例过敏性休克中死亡2例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结论:意气风发过敏药确实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临床医师了解和重视这一点对减少误诊误治颜为重要。
关键词 药物的矛盾效应;抗过敏药物;过敏性休克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药物有矛盾效应指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与其作用完全相反的矛盾现象[1]。这种临床现象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与重视,临床病例报道日益增多。抗过敏药导致过敏性休克就是药物矛盾效应的表现之一。对这类药物矛盾效应的综合分析目前报道极少。本文作者对1984~1998年《中国药学文摘》收载的抗过敏药致过敏休克57例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原文共43篇,分布于29种刊物),旨在探讨该类药物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抗过敏性药共9种,患者57例,治愈55例,死亡2例。详见表1。

表1 57例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分布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药物名称
休克例数
治愈例数
死亡例数

地塞米松
23
21
2

葡萄糖酸钙
11
11
 
苯海拉明
7
7
 
阿司咪唑
6
6
 
氯苯那敏(扑尔敏)
3
3
 
泼尼松龙
2
2
 
茶苯海明
2
2
 
异丙嗪
2
2
 
氢化可的松
1
1
 
合计
57
55
2


1.2 性别与年龄

  男27例,女30例,其中8岁1例,10~14岁6例,其余患者,年龄为15~60岁,平均年龄为24.32±10.57岁。

1.3 过敏史

  2例患者有地塞米松过敏性休克病史,其中1例患者曾2次在其他医院应用地塞米松均发生过敏性休克。1例患者既往有扑尔敏过敏性休克史,本次因自行口服扑尔敏再发过敏性休克。1例患者有普鲁卡因、地塞米松过敏史,应用氢化可的松时发生过敏性休克。1例患者有青霉素G过敏史及进食鸭蛋、虾后出现荨麻疹病史,本次应用苯海拉明发生过敏性休克。1例1年前曾反复应用葡萄糖酸钙,无不良反应发生,本次再用该药即发生过敏性休克。

1.4 用药原因

  57例过敏性休克的用药原因分布见表2。

表2 过敏性休克用药原因及致敏药物

用药原因
例数
构成比 %
所用药物

荨麻疹
38
66.67
地塞米松\阿司咪唑

呼吸道感染
5
8.77
地塞米松

其他疾病
14
24.56
钙剂、H1受体阻断药等

合计
57
100
 

  由表2可知,用地塞米松或阿司咪唑治疗荨麻疹最易发生过敏性休克。

1.5 用药剂量与方法

  57例患者过敏性休克所用致敏药物的剂量均为常用量,其中54例为初次用药引起,3例为再次用药所致。

  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17例、静脉推注22例、静脉滴注5例、局部注射4例、口服9例

1.6 休克发生的时间

  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时间见表3。资料表明,大部分患者(占68.42%)在使用抗过敏药过程中或在用药后5min内发生过敏性休克,绝大部分患者(占99.25%)于接触致敏药物后30min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仅1名患者在接触致敏药后2h发生过敏性休克。

1.7 休克时血压、意识及心脏情况

  全部患者血压均明显降低,其中12例血压测不出,4例舒张压为0。22例处于昏迷状态,其余患者处于神志不清或极度烦躁不安状态。有4例未来得及救治即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其致敏原因分别是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例,静豚注射葡萄糖酸钙2例,口服阿司咪陛1例。苯海拉明致心动过缓2例,阿司咪唑致严重的心律失常(二联律、三联律)1例。

表3 57例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构成

发生时间
例数
构成比 %
累加构成 %

用药过程中
23
40.35
40.35

药后立即~
16
28.07
68.42

药后5min~
6
10.53
78.95

药后10min~
8
14.04
92.98

药后20min~
3
5.26
98.25

药后30min~
1
1.75
100

合 计
57
100
 

1.8 抢救措施及疗效

  抢救措施及疗效见表4。

表4 57例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抢救措施

抢救措施
治愈数
死亡数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对症疗法
49
2

糖皮质激素+H1受体阻断药+对症疗法
6
0

合计
55
2


  全组患者治愈55例,死亡2例,治愈的患者中31例在30min内抢救成功,8例经抢救1h恢复正常,8例经抢救2~6h后方恢复正常,另8例缺乏这方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