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病种类和药物的功能特性,佤族草医在用药时带有以下特点:
包药。照方取药(鲜品)捣烂后包敷患处。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疼痛等症。
洗药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照方取药(鲜品)于水中煎煮,取药液洗全身或患处。用于皮肤疾病,无名肿毒等症。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煮药。照方取药用水煎煮,取药汁内服。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擦涂药。单方或配主(鲜品)捣细或放口中嚼碎后涂擦患处。用于烧烫伤、外伤止血、消炎等。
酒药。取药(单方或配方)切碎后放入盛酒瓶中浸泡,内服或外用。用于强健滋补以及内、外科疾病的治疗。
熏药。取热酒糟或取药煎煮至沸时倒入盆中,盆中置一小凳,人坐凳上后四周用毯子盖严熏蒸,至流汗时即可。主要用于风湿关节疼痛、感冒等症。
膳药。取鲜(活)品煮食或加工成粉后用肉汤冲服。常用于贫血、体虚瘦弱等症。
剂型。佤药中常见剂型有煎剂、洗剂、酒剂和散剂。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药材加工简单。佤医一般多用鲜(活)品入药,或仅作切碎凉干或晒干等简单加工即可。动物药中,其肉多配方或单方炖熟食用;皮、毛类则多经炭化后使用,如刺猪毛碳化后研粉内服治流鼻血,狗皮毛碳化后研粉调敷治狗咬伤。
生熟药各半混用。将同一配方的药(鲜品)分为两半,取其中一半用火烤、灶火灰烫等法加工制熟,然后两半混匀使用。常用于包药的配制。
药引。佤医在配方用药时,经常使用一些具芳香理气、舒筋镇痛作用的药如胡椒、草果、酒、丁香、红糖等为药引。
佤医讲究药物服用时间。佤族民间医一般规定内服药一日服三次,早晨刚起床时一次,午饭前一次,晚睡前一次。他们认为在这三个时间服药,疗效最为显著。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禁忌。在服用草药时,禁食酸冷食物,忌摸冷水、冷风吹和露水淋。
佤族在用药上有一定的独特之处。如铜锤玉带草,中草药中用于风湿、跌打损伤等症,而佤族则常用于口腔溃烂症;熊胆草,其他民族用于治肠胃炎,佤族则主要用于肺结核出血;水冬瓜树皮,傣医用于腹泻、痢疾,而佤族用于治肝炎;挖耳草和田基黄,中草药中用于肝炎、乳腺炎等症,而佤医除此之外,还主要用于婴儿口腔炎及口腔溃烂。此外佤医还使用一些其他民族一般不入药的种类来治疗某些常见病,如用曼登、猪粟树皮治红、白痢疾,用滇七叶树治胃炎、腹痛,用黑夜蒿治阳肝病(佤医称谓),等等,且均有一定疗效。
阿佤山有丰富的药物资源,但大部分尚待研究开发。
佤医治病方法
佤医治疗法则是根据其对病因的认识而确立的。主要治疗法则有:
顺法:"天地之病"用顺法,天和地所致的疾病用顺从的方法,因为"天地"不可违抗,只可服从,以调理天地规律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康复为目的。
散法:"风致之病用散法",风无形而常变化不断,故用散发的方法治疗。比如:风湿、中风等疾病,用"散"风的药物治疗例如常用黑蚂蚁房、香樟树枝、川芎等。实际上与中医的"祛风"治疗法基本相同。
润法:"润"是指"湿润",认为病因多由火引起,火得水而灭,故用润法。例如烫伤、烧伤等病治疗选用带有水分较多的药物治疗,常用软经草、茶叶、蜂蜜、熊油、蛇油等。
止法:"止"指停止、阻止的意思。认为病因可由"水"所引起,"水"即"水邪",水邪而致病,采用止水法。例如腹泻常用炒陈米、炒苡仁、炒茶叶、金花果等,这些药多为带有"果"或"根"的药物,具有"堵"的效力,实际多为燥或收敛药物。
清法:"清"指清除、排除或清理的意思。是指毒物和邪气从口涌吐出来的方法。佤医认为,吐法用法有其二,一是属于"急性"的毒性反应,例如食物中毒,就用"急吐法",使毒性能及时排出体外;二是"慢性"的毒性存在于体内,需要先清理肠胃或呼吸道,就用"慢性吐?quot;,缓吐而出,多用于病前的治疗准备。
泻法:"泻法"与中医的"泻法"也接近,"泻"是泻出体内的结滞或有害积蓄,以采用排除邪气和调节体内机能的手段。多采用缓泻法,常用药有大狼毒、芒硝、瓜蒌根、公叩下(佤药)等。
补法:凡指素体虚弱或者久病体虚,采用药食法或药补法两种治疗法则。例如肺结核病时间长久体虚,采用甜竹笋炖鸡,使体力大增后进行抗痨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