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血传播的病原体
(一)已知病原体
1. 细菌 病人输血后很少有细菌感染,但血小板需在室温保存,细菌污染的危险较高。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 梅毒螺旋体 近年来性病发病率增高,是威胁输血安全的重要病原体。
3. 疟原虫
4.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5~10%经输血传播。
5. 人类嗜淋巴病毒(HTLV-Ⅰ,HTLV-Ⅱ)福建沿海地区阳性率0.45%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6. 乙肝病毒(HBV)我国感染率10.3%,严重威胁输血安全。
7. 丙肝病毒(HCV)我国感染率1.0~3.1%,HCV90%由输血传染,有一定漏检率。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8. 丁肝病毒(HDV)乃卫星病毒,需HBV作辅助病毒,常与HBV联合感染。
9. 甲肝病毒(HAV)无被膜,粪口传染,一般不经输血传播,但输Ⅷ和Ⅸ因子可感染。
10. 巨细胞病毒(CMV)高度亲细胞病毒,经血传播,对器官移植和新生儿威胁更大。
(二)新发现病原体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1. 戊肝病毒(HEV) 无被膜,粪口传染,不是输血安全的主要威胁。
2. 己肝病毒(HGV) 献血员中流行达0.9~4.7%,常与HCV联合感染。
3. 微小B19病毒(Parvo B19) 无被膜,粪口传染,血友病使用污染凝血因子可传染。
4. 人疱疹病毒(HHV-6,HHV-8) HHV-6高度流行,对输血构成威胁,尤其是免疫受损病人。HHV-8以性传播为主。
5. TT病毒(TTV) 常与其它病毒联合感染,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尚不清楚。
6. 克雅氏病(CTD)与疯牛病(BES)的病原体相同,是人型海绵状脑病,经消费污染的动物传染,目前全世界已发现92例。美国禁令:凡在英国居住累计>6个月者不得献血。
二、全血与血液制品感染危险性
(一)无病毒传播危险
1. 人血蛋白
2. 血浆蛋白稳定溶液
3. 多价或特殊γ球蛋白
(二)中度危险
1. 浓缩红细胞
2. 新鲜冰冻血浆
3. 单人份浓缩血小板
(三)高度危险
1. 多人份浓缩血小板
2. 冷沉淀
3. 纤维蛋白原
4. 其它(凝血酶原、Ⅷ因子、抗血友病B)
三、针对输血传染的血液保护
(一)从低危献血者中采血 实施无偿献血,要求献血员申明无HBV,HCV或HIV危险。打击"血头""血霸",取缔地下血站。
(二)严格筛查血液 应用核酸扩增技术(PCR)可使HBV窗口期从56天缩短至33天,使HCV从82天缩短至20天,HIV从22天缩短至11天。
(三)严格掌握输血指针 尽管经过筛选,由于1)窗口期献血员,2)病毒的基因变异,3)献血员中无血清转化现象(无抗体产生)及4)实验误差,输血的安全仍不能完全保证,应制定较保守的输血指征(Hb<70~80g/L)。
四、针对手术失血的血液保护
(一) 控制性低血压
(二) 驱血带或动脉阻断法
(三) 局部止血法
1. 电烙器
2. 激光
3. 微波
4. 超声手术刀
5. 氩射束
6. 镭外科学
7. 冷冻外科凝固剂
8. 局部止血药:肾上腺素皮下浸润,凝血酶粉剂,纤维蛋白胶等
(四) 外科彻底止血
(五) 纤溶酶抑制剂
1.抑肽酶 是天然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不仅能控制纤溶,还有保护血小板和全身抗炎作用。荟萃分析表明,常规剂量(3×280mg)较之小剂量(3×140mg)更能降低输血量(OR0.75,95%CI 0.58~0.98),二次手术率(OR0.41,95%CI 0.16~1.04)和死亡率(OR0.50,95%CI 0.21~4.11)。
2.赖氨酸同类物 是合成的抗纤溶药,包括6-氨基已酸,氨甲苯酸和氨甲环酸,它们能与纤溶酶(原)上赖氨酸结合点结合,防止纤溶酶形成,但其效果不如抑肽酶确切。
五、针对节约用血的血液保护
(一)术前自体献血 术前自体献血能明显减少同种血的暴露,也减少了肝炎和HIV传染的可能性,据报道自体献血后接受输血的OR为0.19,95%CI为0.14~0.26。但是自体献血后因贫血和输血指征掌握的标准不同,可能更需要输用自体血和/或同种血,据群组试验报道,需接受输血的OR为12.32,95%CI为5.90~25.4。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ANH可减少同种输血(OR0.31,95%CI 0.15~0.62)。但ANH并未减少输血的可能性(OR0.64,95%CI 0.31~1.31),故ANH减少围术期血液暴露的有效性仍有待探讨,而且人工胶体液的总量应受到限制,如果羟乙基淀粉的剂量超过60~75g/kg,可能诱发止血紊乱。
(三)血液回收 可用于术中也可用于术后。以整形手术病人为例,简单回收系统可减少同种输血的OR为0.35,95%CI 0.26~0.46,血球回收系统(Cell saver)可减少同种输血的OR为0.39,95%CI 0.31~0.51。血液回收的禁忌证是怀疑可能有细菌污染的手术。对恶性肿瘤根治术应将回收的RBC加入大剂量抗菌素,抗肿瘤药或用X光照射灭活。
(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于术前2~4周注用,可与术前自体献血合用。在荟萃分析中矫形手术输血的OR为0.36,95%CI 0.24~0.56,心脏手术的OR为0.25,95%CI 0.06~1.04。如与自体献血合用,前者OR为0.42,95%CI 0.28~0.62,后者OR为0.25,95%CI 0.08~0.82。
六、输血的未来:输血的未来取决于技术进步,目的是增加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去白细胞成分血 剔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可防止CMV的传播,及输血合并的免疫抑制和非溶血输血反应。
(二)单采血液成分 除单采血小板和血浆提取术已用于临床外,现在可采集多份红细胞,并将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加以组合。由于单采技术有了手提式,可以流动采血。
(三)用重组蛋白技术生产凝血因子Ⅷ,Ⅸ和Ⅶa,生产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用重组成血细胞因子生产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并利用该生长因子在不同阶段动员特殊的细胞排列,提供新的输血手段。
(四)改变血型 将A型和B型红细胞转变为O型,并通过细胞膜的化学改良,封闭抗原。
(五)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 如用白细胞血清治疗小腿溃疡。
(六)用外周造血的前期细胞取代骨髓作为同种或自体输血的组成部分。
(七)血液消毒 目前少数国家采用去污法灭活血浆中微生物,但用加热和化学方法对细胞成分消毒尚未成功,针对核酸的化学和光化学方法如用光化学剂(补骨脂素)+紫外线β辐照灭活病毒和细菌的RNA/DNA,尚处于临床试用阶段。
(八)人造血 用血红蛋白和全氟化学制剂作为携氧载体代替红细胞功能。血小板代用品也处于发展早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