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病理学笔记(三十) 【医学考研版】

构;⑤未分化癌,癌细胞常较小,形态较一致,细胞弥漫成片或不成团,不形成腺样结构;⑥腺鳞癌;⑦鳞状细胞癌,多发生在直肠肛门附近的被覆鳞状上皮,为数较少。
  扩散蔓延
  1)局部扩散。大肠癌侵入肌层前,极少有淋巴结及静脉的受累。当癌已浸润到浆膜后,可直接蔓延到邻近器官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淋巴道转移。早期肿瘤可沿肠壁神经周围的淋巴间隙扩散,由淋巴管转移淋巴结。结肠癌在结肠上、旁、中间和终末四组淋巴结均可有转移。直肠癌首先转移到直肠旁淋巴结,以后再扩散,侵入盆腔和肛周组织。
  3)血道转移。晚期大肠癌可经血行转移到肝、肺、骨等处。
  癌胚抗原(CEA):大肠癌患者血中可检出CEA,但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其他消化系统癌和正常人都可检出。但CEA的上升可提示癌瘤的复发或转移。
  (2)Dukes分期
  根据大肠癌病变的范围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分为四期:
  A期:未穿透肌层,也未累及淋巴结。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B期:已穿透肌层,扩延到肠周组织,但仍未累及淋巴结。
  C期:已穿透肌层,已发生淋巴转移。
  D期:有远隔脏器转移。
  分期与愈后关系密切,A期手术可以治愈,B期术后5年存活率70%,C期为30%,D期极化。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3消化道类癌
  从胃以下的消化道中,除结肠以外均可发生类癌,类癌起源于消化道中的嗜银细胞,属于APUD系统肿瘤。类癌发生于阑尾多见,而阑尾的类癌恶性程度最低,一般不发生转移。其他部位类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6.1.7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肝炎病毒现知有甲、乙、丙、丁、戊、己六型,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多见,研究表明,它是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病变的,而体液免疫反应作用可能不大。
  1基本病变
  各类型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1)肝细胞变性
  1)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性,为常见的变性病变,由于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水分增多造成。
  2)脂肪变性常见于丙型肝炎。
  3)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坏死,最后形成嗜酸性小体。
  (2)肝细胞坏死
  1)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
  2)溶解性坏死,重型肝炎时肝细胞变性往往不明显,很快就发生溶解性坏死。
  3)碎片状坏死,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连结,常见于慢性肝炎。
  4)桥接坏死,肝细胞的带状融合性坏死,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5)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是肝脏损伤后最严重的一种坏死。
  (3)炎细胞浸润
  肝炎在汇管区或肝小叶内常有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
  (4)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1)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这是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反应。增生的kupffer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突出于窦壁或自窦壁脱入窦内成为游走的吞噬细胞。
  2)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间叶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反复发生严重坏死病例,由于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发展成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3)肝细胞再生。在肝炎恢复期或慢性阶段更为明显。
  总之,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形成对于诊断普通型肝炎具有相对的特征性;而肝细胞的大片坏死,崩解则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变特征。
  2分类
  首先根据临床病理角度分为二大类:普通型和重型。其中普通型:又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又分为有黄疸性,无黄疸性。慢性有:轻、中、重三类。重型又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3各种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
  (1)慢性普通型肝炎的病理变化:
  1)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灶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明显,除灶状、带状坏死外,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严重且广泛,有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小叶周边与小叶内肝细胞坏死区形成纤维条索连接,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