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几个关键问题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神经科 孙 怡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CH)一般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中,称原发性脑出血;非外伤引起者又称自发性脑出血(Intra cerebral hemorrhage,ICH)。临床常见的脑出血是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病的35%~38%;出血部位约有80%发生在大脑半球,主要是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脑叶、脑室等;约20%发生在脑干、小脑。其出血原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最为常见,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淀粉样变血管病、血液病、脑肿瘤、动脉炎等。
脑出血也称出血卒中,中医称出血性中风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
脑出血临床有一急、一慢、四高特点,“一急”为发病急,如有的人吃饭前还好好的,朋友来了,喝点酒,叙叙旧,情绪一激动,饭还未吃完就突然病倒昏迷了。“一慢”,是指恢复慢。患了脑出血,既或是较轻的病人恢复也要半年或更长时间,而且也只有25%的病人可恢复工作。“四高”为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病残率高、复发率高。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现仅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以下简称脑出血)的几个关键问题讨论如下。
一、脑出血的诊断
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已不困难。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发病;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偏瘫等,首先应考虑脑出血;发病后立即(血肿形成期)做CT检查,100%可见脑实质内有高密度影,多呈肾形、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质地均匀;2天~3天后血肿周围脑水肿,CT表现呈环形密度减低区,可伴有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发病后6h,腰穿大部分见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为促进脑出血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现将中、西医有关诊断标准或要点附于下。
(一)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提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是: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二)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提出“中风病诊断标准”,其中“病名诊断标准”是: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使用说明]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二、防治脑疝
脑出血后局部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致使脑血液循环障碍、脑水肿,颅腔内压力增高及压力不均衡,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从而形成脑疝。临床最常见有小脑幕切迹和枕骨大孔疝。
脑疝是脑出血后一周之内主要死亡原因。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最主要的措施是控制脑水肿,预防和抢救脑疝。
(一)小脑幕切迹疝 又称天幕疝、天幕裂孔疝、颞叶钩回疝。当一侧大脑半球出血,局部形成血肿,造成局部压力增高,从而使颞叶海马钩回或海马组织疝入到压力低的小脑幕裂孔。由于嵌入的脑组织压迫而使中脑变形、移位,同侧动眼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中脑导水管也受压迫,致使脑脊液循环受阻,导致颅压急剧增高。临床如不及时判断和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逐渐加深。头痛加剧,呕吐、烦躁,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等,是意识障碍加深的先兆症状。
2、瞳孔:早期病变侧动眼神经因受到刺激而使同侧瞳孔缩小,如病变不能解除,则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两侧瞳孔不等大。
3、去大脑强直:由于中脑网状结构受损,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四肢伸直性强直。
4、病灶对侧偏瘫、锥体束征阳性。
(二)枕骨大孔疝 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双侧大脑半球出血,或小脑半球出血,或严重脑水肿,后颅窝压力急剧增高,致使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延髓受到牵拉和压迫,很快出现延髓功能衰竭,病情十分危急,治疗不及时常导致死亡。
[急性枕骨大孔疝的临床表现]:
1、昏迷。临床上常为突然昏迷。
2、瞳孔:早期双侧瞳孔有短暂的缩小,很快即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呼吸变慢、不规律,继而呼吸停止。
4、血压下降,脉搏慢,循环衰竭。
5、双侧锥体束征阳性。
(三)脑疝的防治
对于急性脑出血病人,要严密观察、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意识、瞳孔、血压、心律、呼吸、体温等,尤其要注意观察瞳孔。瞳孔缩小可以说是抢救急性脑出血脑疝的“时间窗”。脑疝形成早期,在瞳孔缩小时, 要及时抢救,以积极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为主;已发生脑疝则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在控制血压,供氧等措施基础上,及时应用脱水药物。必要时进行病因治疗。
[脱水药物的应用]:
1、20%甘露醇 该药脱水效果肯定,每8g甘露醇可带走100ml水。临床常用剂量为125ml~250ml/次,视病情每日2~4次,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的副反应是可导致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衰、肾脏损害,以及有明显反跳现象等。因此,应用时注意调解电解质平衡,尤其注意补钾。也可以将20%甘露醇75ml~100ml于病灶侧颈动脉推注。其优点是局部达到最高浓度,对局部脑组织脱水作用更强。如病人出现血尿或无尿等肾脏损害症状,则应停用,改用其它脱水药物。
2、10%甘油盐水500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
3、50%甘油盐水60~100ml,每日2~4次,口服。
4、速尿,每次20~40mg,加2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静脉注射。
5 中药:消热解毒,化痰开窍,通腹利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