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少数患儿在病后2-3周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它食物传播。
二、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各种血型有各自的特异性,无交叉免疫,因而猩红热可再次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