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初步确定治疗目标和方案
1.在经过以上大约十几分钟或半小时左右的交流,对于问题应能作出一种初步的判断。并和患者取得一定的交流。如果需要纠正那应该及时引起注意。一些初步判断因为有些问题是复杂的,例如双相抑郁症患者,其喜怒变化可能被忽视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这些可以在今后发现和调整。将在之后的行文中叙述。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一般国际精神症状诊断手册中例举五个轴度的问题是值得参考的,虽然这被一些认识批评,但到目前为止,这可能是比较科学的诊断手册。
3.应建立求助者的初步治疗目标,治疗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如果是难以判断的情况应该考虑当前主要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已经有生活障碍的求助者应先解决当前问题,然后再针对核心问题。而对于需要危机干预的求助者,则应该先建立危机干预的程序:确定问题、交流问题、提供帮助或保护,寻找可能的解决、提供高危者以多种途径的思考、获得保证。在危机减弱后才开始心理咨询。
4.对于一些躯体症状患者,如果没有去医院的检查过的求助者应建议配合医疗生理的诊断。结合医院的躯体诊断做出判断。而不要以为心理咨询师可以治疗所有问题,因为有的问题可能就是器质性的疾病。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5.心理咨询师内心应该针对治疗目标,运用治疗程式过程思考初步治疗方案。但不要愚蠢地和求助者去讨论我们该怎么治疗。这将导致求助者对于咨询师的彻底怀疑。这类傻事不是不会发生,而是真的有人那么作。治疗方案的建立如果从折衷主义的观点来说,应选择相适应的疗法理论来建构,这每个咨询师可能有其自己的习惯,因此不详细解释。但建构应该是成熟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如果这个建构是不稳定和随意变化的,那整个治疗是会失败的。
四. 鼓励和治疗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1.对于求助者在诊断后应该给予鼓励,如可以介绍许多相同类型的症状患者得到康复。这种技术咨询师也掌握,如你有成功案例可以简单为患者介绍一下。这会注入被治疗的期望,使求助者获得积极感。
2.对于症状应该采用普及性的观念使求助者放松和面对,如这种症状世界上许多人也曾经有,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且许多人都在努力治疗而且将被治愈等等。这种介绍可以使求助者获得信心。
3.对于所采取的疗法理论结构和治疗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使求助者了解过程和治疗手段,以获得配合。例如认知疗法就要简要帮助求助者识别自动思维以及认知思维与情绪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负性情绪和消极的思维有直接关系。咨询师应该熟练的介绍并且和求助者取得互动,而非简单的说教,并且应该控制好解说时间,不要一讲一个小时。同时对于今后咨询的一共时间次数应该有个可能的介绍,因为许多中国的求助者受医学方向的影响,会误解一些即使形成症状的问题一、二次也就够了。不介绍这点之后,整个咨询会在一到二次之后就结束。
4.根据理论建构围绕首要的某些问题展开一些讨论。使求助者对于疗法获得认知和初步运用。并加深求助者对于疗法的认知。如果不是一些很简单问题,例如生活辅导等咨询,建议不要希望一次就完成咨询,因为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5.如果觉得有必要布置一些作业,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但在开始阶段作业量不宜太大,引起兴趣或能保证去作就足够了。作业布置应该针对问题,并成为治疗方案建构的一部分。当然如果有的求助者开始反感作业,如果不能很好的互动和解释,那就不一定要布置,不要勉强,而等待将来几次咨询会谈中才使用。
6.不要在首次使用许多技术或者某些高级技术,这是困难和几乎有反作用的。而且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应该谨慎的对待技术的使用,只有明确技术运用的目的时,才使用相关技术在咨询会谈中。
7.作为咨询师绝对不应该被求助者的谈话所控制,这是要及时反省的。但也不可以在没有互动的情况下完全控制会谈,那可能将看不见问题所在。这也是错误的。在控制和反控制上能合理的处理,并能使整个会谈在程式的轴线上走,但也保持一定的松弛度是最好的会谈。
8.如果你没有医学处方权不要盲目建议用药,这时候可以联系有处方的医生。
五. 回顾与反馈
1.回顾小结会谈的几项重点,包括诊断、目标设置、治疗介绍、作业重申。
2.应该以坦率的态度获得求助者的反馈意见,而及时注意自己某些疏忽的地方或获得求助者的认同。对于存在反对意见的反馈应该加以注意,并简单交流探讨一下原因。获得彼此谅解。
3.对于下次咨询会谈预约好时间,然后礼貌的告别。不要这个还没有告别,已经急匆匆和下一个求助者或别的人大招呼。这么是不合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