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1. 发病率:本病患病率各学者统计不一,在0.11%-1.06%之间,我国为81/10万。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2. 年龄:多发在40-69岁,
3. 好发部位:主要在黑质、纹状体,也有在苍白球、大脑皮质等处。
二.临床表现: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1. 静止性震颤:在静止时可看到4-6次/秒,粗大的节律震颤,多数以手指开始,呈捻丸样动作,上肢比下肢容易出现,下肢以踝关节开始较多,逐渐扩展到全身(下颌、口唇等震颤的出现)。病情早期震颤于静止时出现,运动时减轻或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夜间睡眠时消失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晚期强烈的震颤在运动时也不消失,还有5.6-10%帕金森氏病人无静止性震颤。
2. 僵直:肢体呈齿轮现象或铅管现象,若病人颈肌僵直、头缓慢地下俯称头落下试验阳性。若关节僵硬又称道标现象,这些表象是由于肌肉强直形成的特殊姿势和状态。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3. 运动减少:病人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表现为书写困难,写字弯弯曲曲,越来越小,称“写字过小征”。
4. 其他症状:主要与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紊乱有关,如脸上油脂多,多汗,流涎,便秘,尿频或失禁,直立性低血压,皮肤网状蓝斑,吞咽困难,阳痿等。在精神症状上表现为忧郁,多疑,痴呆,智能低下及幻觉等。以后生活不能自理。步伐障碍突出,步幅小。也有的起步困难,迈步前冲,随重心越走越快,不能停止或转弯,称“慌张步态”。这类病人,面部呈假面具脸,失去联合运动,行走时上肢前后摆动减少或完全消失。
三. 诊断:
诊断帕金森氏病主要依据:
1. 有遗传性,但是原因多不明。
2. 多数在40-69岁发病。
3. 多从一侧静止性震颤开始,逐渐发展到两侧,呈现肌肉僵直,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三大症状,尤其伴有姿势反射障碍。
4. 油脂性假面具脸,上肢曲屈,伴有前屈姿势,步行时躯干向前,小步,缺乏联合动作。
5. 限于没有合并症,不伴有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眼震,共济失调,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癫痫,尿失禁,痴呆,情感失调及幻觉等帕金森病以外的症状。
6. 病程进展缓慢。
7. 脑脊液,血生化及脑电图等检查无特殊异常。
8. 应用左旋多巴有效。
四、治疗
药物治疗应是长期的,早期和轻型的病人可用安坦、金刚烷胺等低效抗帕金森药物,仅能改善部分临床症状;对症状较重者,现在多采用高效抗帕金森药物,有左旋多巴、复方多巴、美多巴、信尼麦,也可用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溴隐亭、麦角乙胺等。但是药物只是起一种替代作用,不能阻止帕金森病的自然进展。而且长期服药会逐渐失效,出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如:异动症。
手术治疗:
1.立体定向:目前公认为毁损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氏综合征有效率达80%-90%。根据手术时观察,破坏此核的前部对僵直明显有效,后部对震颤较好,破坏偏内时对上肢有效,偏外时对下肢有效。
2.慢性丘脑刺激疗法:近年来认为慢性丘脑刺激较丘脑损毁手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