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 努力开创我市卫生工作新局面
——2006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召开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3月1日,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在濮阳迎宾馆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2005年及“十五”期间全市卫生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全面阐述了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部署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具体安排2006年全市卫生工作的各项任务。市政府副市长邹东波、局领导李忠信、袁凤勤、王广林、李铁军、王矩鹤、石廷献出席会议。各县(区)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县(区)长、卫生局局长、业务副局长及办公室主任、业务股长、县医院院长、中医院院长、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卫生监督所所长,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中原油田总医院班子全体成员,市城区民营医院院长等210人参加了会议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副市长邹东波作重要讲话,市卫生局局长、党组书记李忠信作了题为《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开创我市卫生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副市长邹东波在讲话中对“十五”期间我市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如何完成“十一五”卫生工作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主机遇,增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信心。二要明确任务,抓住重点,不断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水平。突出抓好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着力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卫生人才培养步伐,着力提高基层卫生队伍素质。三要强化职能,加大投入,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强化政府职能,努力发挥政府发展卫生事业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协调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大卫生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工作;五是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面加强医疗服务监管。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李忠信局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五”期间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各项卫生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卫生应急能力得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状况逐步改善。“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健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保证质量和医疗安全,缩小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差距,改善弱势人群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公民健康的主要指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完成“十一五”卫生工作目标,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要求全市卫生系统必须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卫生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十一五”时期卫生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三是坚持宏观调控,实行更加有效的卫生监管;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卫生事业发展活力。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卫生系统自身建设,注重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切实加强领导、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李忠信局长对2006年全市卫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一年,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全市人民健康素质为目标,以管理创新为手段,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行业作风建设,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医院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他要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做好2006年各项卫生工作,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二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治措施,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三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有效改善农民医疗保障条件;四是稳步推进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五是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六是强化卫生监督执法,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七是加强中医工作,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八是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提高卫生技术水平;九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行业作风持续好转。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会议还对2005年全市卫生工作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市直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效,受到市政府表彰。2005年,市直卫生系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卫生局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安全生产达标单位”,市人民医院被评为“2005年全市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市卫校被授予“濮阳市安全校园”称号,市妇幼保健院宋勇刚同志被评为“2005年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