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合作 发展脑外伤的临床康复专业
范建中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在各类外伤中,颅脑损伤,无论平时或战时,皆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20%,发生率仅次于四肢伤,占第2位,而死亡率居首位。重型损伤幸存者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这是需康复医疗给予解决的问题。因此脑外伤康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期编辑的一组文章是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的一些相关专业的医生在脑外伤临床康复方面的一些粗浅体会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认为,康复医疗不是临床医疗的延续或重复而是贯穿始终,康复干预应当贯穿于损伤开始至恢复期全过程。目前国内对颅脑损伤康复的实践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恢复期的功能训练上,而国外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的是损伤早期即有积极主动的康复干预,这不仅对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促醒成功率、为恢复期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基础。颅脑损伤从一开始就应该有康复的介入,在损伤的急性期一般由急诊科和脑外科处理,重点是抢救患者生命,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预防残疾发生,是器官水平的治疗,急性期康复的重点是评测损伤的严重性及预测预后情况,为进一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急性期过后,生命体征转为平稳,各种生理功能开始恢复,是提高康复介入强度的最佳时机,也是康复治疗的最主要阶段。康复评定为康复治疗确定可行的近期目标,并成为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重症脑外伤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终身需要康复人员的帮助的,经过住院康复治疗,各项功能都有明显恢复,功能状态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但并不是静止期,各项功能在康复介入和自身主动训练的情况下仍有不断改善的可能,这一时期除了应继续个体功能训练外,还要进行重新回归社会的训练,这一时期的康复工作主要是对社会参与水平的评定和提高。
现代神经外科学认为,神经外科手术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治疗疾病也会造成神经组织损伤,尽管某些损伤是以暂时性可逆性的为主,但是,损伤因素如果长期持续存在,终将导致神经功能的永久性缺陷。神经组织的损伤不仅仅是结构的破坏,内环境的紊乱、更有功能的失调。所以脑外伤的治疗目的是不但要尽可能恢复结构上的完整,还要维持或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与内环境的稳定。从这方面来讲,康复训练与手术/药物治疗是密不可分、同时进行、互相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它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又需要多学科的有序、协调运作。许多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转的,为了避免过长时间的损害引起无法恢复的机能障碍,术后早期康复十分必要。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脑外伤术后早期神经学上的综合康复治疗,并且是作为一名合格神经外科医师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脑外伤后所造成的功能障碍是多方面的,由于障碍的多样性,不仅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其整体性,每个单项治疗(包括运动和作业治疗、按摩、理疗、高压氧、临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的作用也必须考虑其对各方面障碍的影响。与脑外伤诊疗有关的各个专业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有许多共同的基础。因此,有一点看法大家是一致的:由于脑外伤患者伤情变化的阶段性以及功能障碍的多样性,决定了在脑外伤临床治疗和康复的各个时期,需要康复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康复医学最基本的临床工作模式——小组工作(teem work),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因此,也可以说,合作是脑外伤康复的关键。
从康复医生的角度出发,要保证合作的成功,我个人认为要有以下条件:首先是自身的临床工作能力,这包括临床知识广度和专业知识深度两个方面;在较大的综合医院内,单一专业的医生不可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在当配角(the member of the work team) 的时候,能够通过对相关学科临床知识的了解,提供令同行信服的本专业意见;在当主角(the leader of the work team)的时候,能够确定最佳的处理方案(必要时亲自实施)和确定最佳专业合作人员。再者就是对康复医学专业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目前多数医院的康复医学专业并不是一个“强势”学科,相关专业人员对康复医学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不断展示自身优良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例如一些最新的康复技术的临床应用。等速技术、传统中医治疗技术、CRS评估方法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但等速技术用于脑外伤康复、电针灸技术应用于脑外伤的认知康复、将CIP促醒技术与CRS评估方法结合并形成一套能够系统地应用于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的促醒程序,这在国内少见报道。这对于提高国内开展颅脑损伤康复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协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作者简介:范建中,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全军康复与理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科/骨科康复、加温治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