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疼痛诊疗机构,是在美国麻醉学家、疼痛治疗的创始者Bonica教授的倡导下,于61年成立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由麻醉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组成。(是否是受美国的影响?)日本紧接着也于62年8月在东京大学麻醉学教室山村秀夫教授努力下,成立了日本全国最初的“疼痛门诊”,其后,在2~3年内,日本全国各地均迅速地开展了疼痛治疗工作。并于1966年成立了日本临床疼痛学会(Pain Clinic),同时出版发行了全国性的临床疼痛学术刊物—Pain Clinic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学术总会。此外还有一些致力于疼痛研究其他学术团体,如日本疼痛学会、日本慢性疼痛研究会、日本电气刺激研究会、川枝注射疗法学会等等,均有学术刊物发行。像我国一样,在各个地方分会中,也有上述学会的分支组织。在这些种类繁多的与疼痛密切关联的学会中,麻醉科医师的参会人数,在日本临床疼痛学会会员中占有较大比例。
在日本各大学医院,医学研究所,普通综合性医院几乎均设有疼痛治疗机构,开设疼痛门诊或疼痛治疗中心,绝大多数大学医院设有疼痛病房。人员构成主要以麻醉科医师为主。还有为数很多的私人疼痛诊疗所,有的地方甚至还成立了规模较大的疼痛病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东京大学的山村秀夫教授、日本大学的铃木太教授、大阪医科大学的宾头正义教授、WHO研究协力中心的武田文和教授、东京慈惠会医大的若彬文吉教授、金泽大学的村上诚一教授、久留米大学无敌刚介教授、岛根医大的小坂义弘教授、滋贺医大的天方义邦教授、滨松医大的迟田和之教授、旭川医大的小川秀道教授、广岛大学的小坂二度见教授等。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由于日本是一个经济很发达的国家,绝大多数的疼痛治疗机构,尤其在大学的医院里,多具有疼痛研究实验室、及较完善的疼痛治疗专用设备。如疼痛治疗室具有近似于手术室的多种监护和急救设备、神经阻滞专用床、及各种疼痛治疗仪(如经皮(经穴)神经电刺激仪、直线偏光近红外疼痛治疗仪、激光疼痛治疗仪、频谱仪等)。尤其是型号齐全的各种一次性神经阻滞针、神经阻滞专用包及各种合适临床应用的神经阻滞药物(如布匹卡因有0.5%,0.25%,0.125%,卡波卡因、利多卡因等,酚甘油有7.5%,15%,20%,25%),打开即用, 工作起来即方便又能有效地避免污染。一般做深部及中枢神经阻滞,多用X线、CT引导。
主要治疗对象:疾病种类及治疗方法和我们基本一样。
各型慢性头痛,慢性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肌筋膜炎、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癌痛,神经痛等。由于日本是个高龄化的社会,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较多,后神经痛的发生率也相应较高。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患不定陈诉综合征的人也不少。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治疗方法:在疼痛治疗中,主要以神经阻滞为主,同时辅以日式针灸(和我们的传统针灸疗法有所不同,特征为细、浅、弱)、汉方药(日本的制药公司将很多传统处方制成胶囊剂,如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散等)、TENS、SSP、激光及超激光等。 随着单位的不同,除神经阻滞以外,并用的其他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大阪医大对针刺有所研究,而旭川医大对汉方药的应用感兴趣。
在神经阻滞疗法中总的原则是,一般慢性疼痛性疾病,多用单纯局麻药阻滞(常用药物有:卡波卡因、布匹卡因、利多卡因),少用或慎用激素类药物,或基本不用激素,B族维生素被频繁使用,尤其是B12;对症顽固性、恶性疼痛,如癌性疼痛、神经原性疼痛,则多用神经破坏性阻滞(常用的有:无水乙醇、酚制剂,也用冷冻、电凝、物理压迫等方法)。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临床疼痛界,星状神经结阻滞疗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约占所施行的神经阻滞的70-80%。据说,该疗法曾因治疗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面瘫而被受推崇一时。若彬教授(最早在东京大学做疼痛的医生,现在东京慈惠会医大)30年来共做了30多万人次SGB。随着对SGB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范围由局部扩及全身,有报道给病人施行100次以上甚至有防癌的作用。其他常用的方法有:局部阻滞(痛点注射)、脊神经根、干、末梢阻滞、胸部交感神经阻滞、腹腔神经丛阻滞、腰交感神经阻滞、局部交感神经阻滞、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通电刺激、全脊麻、垂体阻滞、经皮脊髓前侧柱切断术(于乳突下1cm、C1-2间隙进针,目的切断外侧脊髓丘脑束,先以2Hz的频率行电刺激观察同侧肢体运动,以调整并确认穿刺位置,然后电凝)、面神经阻滞、舌咽神经阻滞、喉上神经阻滞、三叉神经阻滞、蝶腭神经阻滞、关节阻滞、高频热凝及冷冻阻滞等。
最近,内窥镜技术的应用为临床疼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如内窥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据说,国外有人正在研究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用内窥镜。可行特定神经的破坏术。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门诊简介
1989年开设,在较早期的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起步很是艰难。因为疼痛这个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认识不足,而又由我们麻醉科医生承担此工作。所以往往把疼痛治疗与临床麻醉混为一谈,认为我们是在做麻醉,不是治疗疼痛。有的甚至戏称我们是局麻药及止痛片门诊,不仅治不了病,甚至还有危及生命的副作用。加之我们本身在开设早期也无太多的经验可谈,所以工作起来着实被动过。10年来尽管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十分顺利,但到目前为止,在院内总算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独立诊疗体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对一些难治性疼痛性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也得到了临床各科的认同。
如何搞好临床疼痛工作有如下一些体会:
1、首先要有领导的支持,在开设疼痛治疗最基本的问题上给以解决,如诊室、治疗室,必要的设备等。
2、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疼痛学科尽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和其他学科相比仍然很年轻。很多人包括相当部分的医务人员,对疼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疼痛学科了解甚少,所以疼痛问题常常被忽视或过于简单处理,如随意用些止痛药等。很多患者并不知道疼痛科的存在,在内外科处理后,尽管疼痛控制疗效不甚满意,也就认了。长期忍受着毫无益处的疼痛折磨。有的人甚至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尤其是晚期癌痛的患者,更是如此。所以,疼痛需要以专业的态度去对待并以专业的手段去管理,才能有效合理地去诊治。过去的那种由不同临床专科零敲碎打、单纯被动应付式的疼痛治疗模式,已不能适应患者的需求及临床疼痛学发展。
3、与临床各科的关系。因为疼痛涉及临床各个科室,尤其是中、西医骨科、神经内外科、针灸科、按摩理疗康复科等。在我们对症治疗的一些疼痛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和这些科室的诊疗范围重叠,究竟选择在哪科治疗,既有病人的意愿,也有医生的导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找准疼痛治疗的最佳切入点,重点放在那些难治性的疼痛性疾病上。经内科服药、外科手术疼痛未能控制或控制不理想的病种。比如晚期癌痛、顽固性神经痛及创伤或术后较长期遗留痛等。往往应用我们的特殊神经阻滞手段,确实可以解决一些其他科难以处理的疼痛问题。用事实来讲话,让其心服口服,说明临床疼痛的作用、意义及存在的必要性。从客观上讲,我们是帮了他们的忙,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4、一定要以专业的态度进行疼痛工作,深入进去才有兴趣。尽管临床疼痛工作是麻醉科的一部分,但临床疼痛与临床麻醉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对我们麻醉医生来讲,属于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业务。要诊断、治疗并重。在疼痛治疗前,一定要明确诊断。搞清楚疼痛的原因或性质、部位,病变所在的组织或器官,痛源的深浅。要重视主诉、查体、影象学检查。对周边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是要了解骨科、神经内外科的一些相关知识。必要时,要请有关科室会诊。这样做,既是对病人负责,也是我们学习的机会。
以慢性疼痛主诉来诊的患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确或排外癌性疼痛,也要当心结核病。尽量避免由于我们的介入治疗影响其原发病的及时诊治。我们基本上是参照日本的做法进行疼痛管理的,神经阻滞总的原则是先外周后中枢,先临时(局麻药)后永久(破坏性)。强调用药简单、注射到位,低浓度局麻药,少用或慎用激素。一般不搞特别复杂的配方。我们常规用药配方为:
脊神经阻滞:如硬膜外、椎旁、神经根、干、末梢阻滞时,在疼痛急性期,炎症早期,单次添加激素。常用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B12 0.5mg+地米5~10mg,氢化泼尼松25~50mg,的宝松7mg,康宁可通4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局麻药1%的浓度。若用布匹卡因则稀释成0.125~0.25%的浓度。视疼痛缓解情况,1周后可追加1次。继续治疗时,单用局麻药,或加用B12。蛛网膜下腔阻滞(可适用于颈胸腰骶各个节段),毁损脊神经后根,只用于癌性或顽固性疼痛(幻肢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等)。按目标每节段7~10%酚甘油0.2~0.4ml,由于无水乙醇难以控制药液扩散,现较少使用。
交感神经阻滞:多用局麻药或乙醇。SGB单用局麻药,常用1%的利多卡因5~7ml。极个别情况下,可试用酒精阻滞(50%,1~2ml),如颈肩上肢的顽固性痛症(癌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幻肢痛等)。胸交感神经阻滞(无水乙醇1~3ml)、腰交感神经阻滞(多行L2水平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通常有4~5对,位于腰椎椎体的前外侧。在下腔静脉右侧、腹主动脉的左侧、腰大肌的内侧缘,L2以下各交感神经节与相应脊神经并无交通枝相连,均由L2转接,支配下肢的交感神经。所以治疗下肢交感性疾病,只需行L2阻滞即可。无水乙醇2~3ml)、腹腔神经丛阻滞(平L1水平阻滞50~70%乙醇10~15ml)、肠系膜下动脉神经丛(平L3水平阻滞,50~70%乙醇10~15ml)、90年代才确立的上腹下神经阻滞(平L5、S1椎间盘水平,无水乙醇3~5ml)。
脑神经阻滞:半月神经节(无水乙醇0.3~0.5ml),眶上、眶下、骸神经阻滞(无水乙醇0.3~0.5ml),上、下颌神经(无水乙醇0.3~0.5~1ml)术前要尽量把握病人全身状况,如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出凝血时间、既往过敏史等。阻滞前复习相关解剖知识,拍等大X片或CT等,以便准确定位、测量进针角度及深度,尽量避免盲穿。条件许可的话,应尽量在B超、X线、CT等引导下操作。严防神经阻滞过程中出现以外。做深部穿刺阻滞时,尽量安排相对空裕的时间,作好较周密的术前准备,不要匆忙行事。一般像半月神经节、腹腔神经丛、垂体等阻滞,以安排时间2小时为宜。最好购置带颅骨及下颌骨的全身骨标本,阻滞时可随时参考。
普通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神经阻滞治疗
对头面部疼痛疼痛性疾病,视病变性质、部位,多用星状神经结或复合相应区域神经阻滞(包括三叉神经各分支阻滞、半月神经结阻滞、枕大神经、枕小神经阻滞、耳颞神经阻滞、面神经阻滞、蝶腭神经阻滞、舌咽神经阻滞)。
颈椎病结合临床症状及X光片,多用星状神经结阻滞加单个颈部脊神经根阻滞或颈丛阻滞、颈椎椎间关节阻滞。少数情况下用颈部硬膜外阻滞。
肩周炎,星状神经结阻滞加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肩关节周围痛点阻滞等。
腰背肌筋膜炎,仔细查体,在其痛性索条状硬结及周围做局部阻滞。背上部症状严重的话,可加用星状神经结阻滞。TENS也有交好疗效。常需加用一些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对于心胸部的疼痛,多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胸椎旁神经阻滞、胸交感神经阻滞。上胸部疼痛可加用星状神经结阻滞。
对于各型急慢性腰腿痛,以其病变不同,可行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术包括椎旁腰神经丛阻滞术(腰大肌肌沟阻滞)及腰椎间孔脊神经根阻滞、脊神经后枝阻滞、腰椎椎间关节阻滞、硬膜外阻滞。
在急慢性腰腿痛的患者中,有相当比例为,脊神经后枝综合症,过去常不被医生重视。行较简单的脊神经后枝阻滞术,常能收到满意疗效。该综合症的表现有:急慢性腰痛,大多伴有大腿痛,但痛不过膝。影象检查无明显异常,无双下肢无感觉运动及反射异常的话(即排外椎管内病变),可行脊神经后枝阻滞术即在腰部痛区上2~3节段,距中线2~3cm处进行阻滞,1~2次往往就能收到很好的镇痛效果。
对于椎管内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侧隐窝狭窄)腿痛大于腰痛(即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者)者,我们体会在门诊的治疗更合适行椎板外切迹法、小关节内侧缘法,与硬膜外阻滞相比,该法既同样能达到一定的硬膜外阻滞效果,又可将药液有效地集中于病变部位,由于操作相对简单,感染等副作用相应发生率低。如是住院病人,可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除急性期单次用激素外,一般仅用局麻药阻滞。 骶尾部、盆腔内的疼痛,常用骶管阻滞、骶后孔阻滞、局部神经阻滞。
癌痛
主要讲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在癌痛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优点在于,神经阻滞疗法不直接影响患者的全身状态、意识水平、精神活动等,止痛确切并可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若应用得当,可完全停用镇痛药物。
一般疼痛范围较广泛时,首先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进行治疗。局麻药或微量吗啡(通常2mg左右)间歇或连续注入,以图缩小、局限疼痛范围。该阶段并用抗忧郁药及阿司匹林类药物,会明显提高疗效。对于较局限性的疼痛,应考虑行交感神经及局部神经阻滞。临床上通过对疼痛性质的分析,大体可判断参与疼痛发生的神经类型。
这里介绍一种简单判定交感神经痛的方法。先进行单次硬膜外穿刺注入低浓度局麻药(1%Lidocain 5ml)短时间内(2-3分钟)疼痛明显缓解者表明为交感神经性疼痛,此时施行交感神经阻滞会获得显著除痛效果。从临床麻醉经验得知,当硬膜外注入低浓度局麻药后,首先被阻滞的是交感神经,然后才渐次阻滞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节阻滞后残留的疼痛,可选择相应脊髓节段,进行蛛网膜下腔脊神经后根神经破坏术。
对于胸部癌性疼痛,可用胸交感阻滞,蛛网膜下腔后根阻滞、椎旁及硬膜外
阻滞。
一般上腹部的癌痛,如肝胆癌、胰腺癌、胃癌、肾癌,多行腹腔神经丛阻滞。下腹部及盆腔内脏癌痛,如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前列腺、卵巢、子宫等部位的癌痛,进行上腹下神经阻滞(该神经节位于第5腰椎与第1骶椎的椎间盘高度,其穿刺法97年经日本井观教授改良后,变的容易操作。)或肠系膜下动脉神经丛阻滞。也可应用硬膜外阻滞。
另外,对慢性胆道炎症、慢性胰腺炎,可试行胸7、8椎旁神经根阻滞,会收到一些意外的效果。即使是使用吗啡类药物用量很大的的癌症终末期患者,并用神经阻滞疗法亦可减少麻药的用量,以保持其正常的意识状态,减轻大量应用吗啡的副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激素依赖性癌肿,发生全身转移,疼痛难以控制者,可试用垂体阻滞术。经蝶窦行垂体窝穿刺,行酒精破坏或电刺激。近来逐渐扩展到激素非依赖性肿瘤的疼痛控制。
来源于口腔颌面部、眼眶内的癌痛,主要以半月神经结阻滞为主。术前要了解穿刺针的途径及颅底卵圆孔处的情况。以防刺破肿瘤血管出血及损伤脑组织。
神经痛元性疼痛的治疗
局部痛点注射、体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如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灼痛、幻肢痛等。
其他
应用疼痛治疗的独特手段,对某些非疼痛性疾病进行治疗,常能取得较好疗效。如慢性鼻炎(SGB或蝶额神经阻滞),突发性耳聋、 视网膜病变(SGB),失眠(枕神经阻滞+ SGB)、顽固性呃逆(膈神经阻滞),痛经(SGB+骶管或骶后孔
阻滞)、慢性疲劳综合征(SG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