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肺表面活性物质 1955年Pattla 首次从动物肺中分离出这种物质,并称之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1959年,Avery,Mead发现新生儿RDS与PS缺乏有关。1980年,日本从牛肺中提出PS,用于治疗NRDS成功。 肺泡上皮细胞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细胞具有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板层小体,后者是PS贮存池,并经过管鞘作用逐渐形成单层方形空管在肺泡表面铺开、吸附,起到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作用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呼吸过程中PS逐渐消耗,代谢无用产物被巨噬细胞吞噬,有用产物被再吸收,与脂肪酸、胆碱肌醇结合,再进入Ⅱ型细胞,再形成新的PS,其半衰期为12-20小时。
PS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磷脂PL中主要为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甘油—PG,鞘磷脂(SM),此外还有中性脂肪,表面活性蛋白质A、B、C。PC中一半为饱和磷脂二棕榈卵磷脂(DPPS)是最具表面活性的成分,与PG一起降低表面张力。PG还能促进PC的吸附和稳定PS的结构。磷脂PL与鞘磷脂S的比例:L/S 是衡量肺成熟的重要标志。PG、PC同样可作为重要标志。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PS的生理功能①降低肺表面张力,使肺泡易于扩张,增加肺顺应性。②稳定肺泡容积,使肺泡不萎缩。③加速肺液清除。④维持肺泡—毛细血管间正常流体压力,防止肺水肿。⑤减低肺毛细血管前血管张力,肺通气量增加,肺泡内氧分压增高,肺小动脉扩张。⑥保护肺泡上皮细胞。⑦PS中的蛋白sp-A和sp-D增加呼吸道的抗病能力。⑧降低毛细支气管末端的表面张力,防止毛细支气管痉挛与阻塞。
缺乏PS相关疾病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窒息 肺水肿 毛细支气管梗阻性肺炎、紫喘
影响PS的因素 胎龄、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释放激素、甲状腺素、催乳素、缺氧、感染、酸中毒。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3.4 呼吸中枢发育成熟 通过脑干网状结构中的呼吸神经元发出冲动。早产儿发育不成熟易出现窒息、呼吸暂停。
3.5呼吸道通畅,胎儿液体肺向新生儿气体肺的过渡:胎儿肺为液体肺,在产道内胸廓受压,使1/3液体从咽、口、鼻中挤出。在产程中胎儿分泌儿茶酚胺,使血液重新分配,保证心、脑、肾上腺的血液供应,促进PS产生,并抑制氯离子泵活性,使肺液产生抑制,并使肺泡液利于清除。另有一部分肺液经肺毛细血管及肺淋巴管清除。 当第一呼吸产生后,气体进入肺泡内,使气与小部分残存的肺液组成泡沫肺,经过新生儿充分呼吸后,残存肺液由肺毛细血管全部清除成为气体肺。 肺液的清除取决于产道压力,儿茶酚胺,PS调节及出生后自由呼吸的建立。
3.6 新生儿第一口呼吸建立的条件①发育完善的呼吸系统②健全成熟的呼吸中枢③足够的PS,良好的肺顺应性④低的气道阻力—肺液及时清除⑤足够的刺激:造成胸腔负压可达负25 mmHg,第一次呼吸可吸入20-80ml空气;脐带结紧后PO2下降,PCO2上升,刺激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通过传递信息,呼吸中枢调节,促发首次呼吸;温度差异,刺激中枢促发首次呼吸。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尤其32周前早产儿肺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PS产生少,肺毛细血管血流少,肺淋巴回流少,β-肾上腺能受体敏感性低,呼吸中枢发育不健全,所以肺液清除、自主呼吸建立及肺内通气、换气功能差,易致窒息、湿肺、NRDS等严重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