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 牛俊英
脑血管病是一组不同病因、不同危险因素、不同病理改变的疾病;是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脑血管病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脑血管病的研究一直为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脑血管病研究进展很快,尤其是诊断检测手段方面。为便于临床实际工作开展,脑梗死的临床问题亦应进一步引起注意,用以指导临床工作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一、介绍国际脑梗死分类的方法,对于临床判定病变部位、病因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分类如下:
1. OCSP分型(牛津)依据病变部位分类:
(1)前循环梗死:a.完全前循环梗死:完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多为大脑中动脉近端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b.部分前循环梗死:MCA远端主干及各级分支或极其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2)后循环梗死:椎基底动脉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或小脑梗死。
(3)腔隙性梗死:大多是基底节区、桥脑小穿通支闭塞引起。
(4)分水岭梗死:约占缺血性梗死的10%。低灌注损伤在交界区最严重,一般发生在大脑前、中、后动脉之间的交界区。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2. TOAST分型(欧洲) 依据病因机制分类:
(1) 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包括大动脉血栓和动脉到动脉的栓塞;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后斑块形成,节段性狭窄,斑块破溃,斑块脱落栓塞。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
(2) 小动脉阻塞(SAO):小动脉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及血管内微栓等高凝状态。
(3) 心源性栓塞(CE);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4) 其他已知原因的卒中(OC):血管炎、血液病、肿瘤、遗传代谢病、烟雾病等。
(5) 其他未知原因的卒中(UND):经多方面评价没有发现病因。
3. 头颅CT分型:按照病灶的大小和多少区分
(1) 大面积梗死:病灶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或病灶波及两个脑叶,病灶占据大脑半球1/2或2/3以上,常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
(2) 中面积梗死:病灶小于一个脑叶,3.1-5cm。
(3) 小梗死:病灶1.6-3 cm。
(4) 腔隙性梗死:1.5 cm以下。
(5) 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性梗死。
二、脑梗死急性期病情危重程度评定:
神经内科医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 应进行病情危重程度评定及评估预后,掌握工作主动。急性期病情危重程度评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病变血管是否为主干血管,是否为大面积梗死;脑干、小脑梗死后是否出现致死性病情变化;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测评;以及是否伴发重要脏器病变。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危重程度,评估预后。
出现以下病情变化应予高度重视:
1. 脑梗死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变血管和病灶部位、范围。
(1) 大脑主干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供血受阻,使大脑半球严重缺血,梗死病变常累及2-3个脑叶,造成严重脑水肿、意识障碍,瘫痪完全,死亡率高达30-80%。多次神经系统检查,多次频繁的生命体征监测,可即时发现病情转化,采取应对措施。
(2)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受阻,脑干、小脑梗死面积大者病情变化快,可出现致死性病情变化。小脑梗死的体积>1/3小脑半球范围;脑干梗死导致昏迷者,常提示病情严重。
2. 神经内科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通常采用NIHSS量表测量神经系统功能,评定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及结局,NIHSS总分为0(正常)-35分。Glasgow昏迷量表,用于评估意识障碍者神经系统损害的严重程度。
3. 普通内科评估:评定内容:气道和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体温和伴发重要脏器疾病(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或病后很快出现并发疾病。均提示病情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