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中风 【中医针推外治版】

第五节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㖞、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临床表现】

以突然意识障碍或无意识障碍、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端。

颅脑CT 、MRI检查对本病有确切的诊断意义。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1.中经络

凡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㖞斜而无意识障碍为主症者属中经络。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⑴ 肝阳暴亢: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⑵ 风痰阻络: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⑶ 痰热腑实:兼见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⑷ 气虚血痛: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而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

⑸ 阴虚风动: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2.中脏腑

凡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者属中脏腑。

⑴ 闭证: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襟不开,肢体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⑵ 脱证:兼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散或微。

【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⑴ 中经络

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内关 极泉 尺泽 委中 三阴交 足三里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

加减: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化痰熄风;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滋阴潜阳;口角㖞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加解溪、胫上;便秘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⑵ 中脏腑

治则: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 素髎 百会 内关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素髎、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加减:闭证加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呼吸衰竭加气舍益宗气而调呼吸。

操作: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l~3分钟;素髎、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疗法

⑴ 电针: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2个穴位,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中弱度刺激,以肌肉微颤为度。

⑵ 头针: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验案举例】

赵某,女,72 岁。有高血压病史20 余年,1990年10月2日清晨上厕所时,感心痛、头昏、左侧肢体麻木、酸软无力,随即瘫倒于厕,但无意识障碍、失语和恶心呕吐。即送医院急救。查:左侧上下肢肌力Ⅱ~Ⅲ级,伴口角歪料,脑CT显示:右侧丘脑部位有一1.31cm×1.31cm高密度区。经急诊室观察处理后转针灸病房治疗。首次针灸取双侧合谷、左侧地仓透颊车、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中强刺激,加以语言暗示,动留针30分钟。起针后,即能在家属搀扶之下行走数十米。5 次治疗后,便可独自依杖而行,左侧上下肢肌力Ⅳ级,仅存左侧口角及指趾端麻木。3周后痊愈出院(王启才.针医心悟.第1版.中医古籍出版社.200l:485)。

【文献摘录】

1. 《普济方》:治风失音不语,穴合谷,各灸三壮……治口㖞斜,耳垂下麦粒大,艾灸三壮,左灸右,右灸左……治中风,气寒涎上,不语昏危者,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三里等七穴。

2.《 玉龙经》:中风半身不遂,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合谷一、手三里二、曲池三、肩井四、环跳五、血海六、阴凌泉七、阳凌泉八、足三里九、绝骨十、昆仑十一。

3,《针灸大成》: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 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中风,左瘫右痪,三里、阳溪、合谷、中诸、阳辅、昆仑、行间。

【按语】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

2.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3.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止褥疮,保证呼吸道通畅。

4.本病应重在预防,如年逾四十,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应加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