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垂体腺瘤 【神经外科讨论版】

一、 概述:

  垂体腺瘤是蝶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脑下垂体位于蝶鞍内。垂体具有复杂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腺垂体由外胚层的拉克氏囊分化而来,神经垂体来自前脑底部的神经外胚层。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垂体瘤的分类列表如下:

1.   按肿瘤大小分类为:

(1)         微腺瘤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大腺瘤

(3)巨大腺瘤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   按肿瘤有无分泌功能分类:

(1)   非功能性腺瘤

(2)   功能性腺瘤

1)   泌乳素细胞腺瘤(PRL)

2)生长激素细胞腺瘤(GH)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CTH)

4)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TSH)

5)促性腺激素腺瘤

6)多分泌功能的细胞腺瘤

3.按肿瘤对周围结构侵袭范围可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二、临床表现:

1.功能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

PRL型: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

GH型:表现为巨人症、面容改变、肢端肥大症

ACTH型:表现为高血压、向心性肥胖、满月脸

TSH型:表现为饥饿、多食、多汗、畏寒、情绪烦燥等

促性腺激素细胞瘤:表现为性欲下降

2.   头痛

3.   视力视野障碍

4.   其它神经和脑损害

肿瘤压迫垂体柄和下丘脑可出现尿崩症和下丘脑功能障碍,累及第三脑室,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另外,还可出现癫痫、脑脊液漏和嗅觉障碍。

三、诊断:

1.CT: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的直接征象多数为鞍内低密度区>3mm,少数呈高密度,表现为等密度的微腺瘤,需结合间接占位征象进行诊断。

垂体大腺瘤多为高密度影,占据整个鞍内。向鞍上发展的肿瘤边界清楚而规则,少数呈分叶状,有的肿瘤内有低密度区,为肿瘤内软化灶、坏死或囊性变。少数垂体卒中,瘤内可见出血灶。

2.MRI:核磁共振能区别微小的组织差异,对垂体及肿瘤成像好,而对蝶鞍致密骨质不敏感(图4-7)。

3.内分泌检查

四、治疗:

1.   手术治疗

(1)     经额颞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2)     经口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2.   放射治疗: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溴隐亭治疗PRL腺瘤,GH腺瘤和ACTH腺瘤。生长抑制素或雌激素治疗GH腺瘤。赛庚啶和双苯二氯乙烷、氨基导眠能、甲吡酮、依托米酯、氮基苯乙哌啶酮治疗ACTH腺瘤。无功能腺瘤及垂体功能低下者,采用各种激素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