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5) 【麻醉及疼痛专业讨论版】

(五)颏神经阻滞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按上述标志找出颏孔的位置。皮肤消毒和局部麻醉后,由标志点的后上方并与皮肤成45°角向前下方刺入直达骨面,多可立即刺入颏孔并出现触电感,否则可退针少许,用针尖在附近骨面探刺,直至进入颏孔内,针尖可进入颏孔内0.5~1cm,回吸无血,先注入2%普鲁卡因1ml,数分钟后观察下唇和颏部的皮肤感觉减退后,缓慢注射95%乙醇或无水乙醇0.5~1ml或神经阻滞合剂1~2ml。注射药物时,应用手指压紧颊孔周围软组织,以防止乙醇流到孔外,引起疼痛或残留神经炎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适应证 适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第3支痛,特别是其主要痛区及触发点位于颊部、下唇及其附近黏膜者。

(六)下齿糟神经阻滞

操作方法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口外侧穿刺法: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薄枕,头向后仰并转向健侧。穿刺点在下颌骨下缘稍下而偏内,下颌角前方1.5~2cm处(相当于下颌孔与下颌支后缘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软组织厚度)。左手食指紧贴下颌骨后缘(右侧指尖朝上,左侧则朝下),以指示进针的方向。右手持注射器由穿刺点刺入皮肤达下颌骨内侧面,与左手食指平行的方向沿骨面向上缓慢深入3.5~4cm,遇有触电感出现,则表示已达下颌孔。回吸无血,即可注药 1~2ml或先注入2%利多卡因1~2ml,待下颌部麻木后,再注入95%乙醇或无水乙醇0.5~1ml。

经口腔穿刺法:患者取坐位,头后仰并尽量张口。在臼齿的后方可见一尖端朝上、面向前内方的臼齿后三角。其外斜线乃下颌前缘,较锐利,位于第三臼齿外侧;其斜线则是下颌支另一骨缘,较圆钝,在臼齿之后,由此缘向后即为较平坦的下颌支内侧面。穿刺点取臼齿咬 牙合面之上lcm的内斜线处(如为脱牙者,则可选上、下齿槽缘间中点水平的内斜线处)。自穿刺点黏膜由前内向后外方刺入而直达骨膜,如不能遇到骨质,则表示针头已过分偏于内侧,这是初学者最常犯的错误。最后,使针头紧贴下颌支的内侧骨面、与下臼齿咬牙合面平行的方向缓慢深入1.5~2cm,待出现颏部放射痛,即表示已刺中下齿槽神经。注药步骤及剂量同上。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3.适应证

(1)适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第3支痛,其主要痛区和触发点位于下臼齿、颊部、及其附近黏膜,或经颏神经阻滞失败或无效者。

(2)三叉神经第3支分布区的继发性疼痛,如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

(3)下颌部口腔科操作的局部麻醉。

4.并发症 偶尔可见反射性下颌挛缩,常不需特殊处理而自行缓解。

(七)下颌神经阻滞术

在颅底卵圆孔附近处阻滞下颌神经,可使该神经司理的局部感觉丧失。针尖不进入卵圆孔内,但有时乙醇在神经支内向上扩散,进入半月神经节,也可获得半月神经节阻滞的长期镇痛效果。

1.卵圆孔的解剖和定位 卵圆孔位于蝶骨大翼的后部,大多数在蝶骨翼突外板后缘的后侧或后内侧,少数在其后外侧。在一组1 284个国人颅骨卵圆孔及其周围结构的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卵圆孔的长径最小者为4mm,最大者为13mm(左侧平均为6.4mm,右侧为6.6mm),6~8mm者占80%。卵圆孔的短径最小为1mm,最大为7.5mm,平均为3.2mm,3~4mm者占86%,小于2mm者占2.8%。卵圆孔为圆形或近圆形者占6.8%。卵圆孔与翼突外板后缘根部延长线一致者占48.4%。卵圆孔外口向前外倾斜占94.2%,向后内倾斜占5.8%(穿刺不易成功)。卵圆孔与棘孔相合为一者占1.8%,与颞岩裂相合为一者1.9%。三者相合为一者有6例。

卵圆孔的后外侧为棘孔,硬脑膜中动脉即经此孔进入颅腔,其内侧有咽鼓管及破裂孔,后者乃颈内动脉进颅腔的通道。

2.操作方法 单纯在卵圆孔处阻滞下颌神经时,皮肤穿刺点一般取颧弓下缘中点,即相当于眼眶外缘与外耳道间距离的中点。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以22号长8~10cm有刻度的穿刺针(无刻度的穿刺针可预先套上小橡皮片用于标志进针的深度),自穿刺点垂直方向刺入皮肤,并徐徐推进大约4cm(切勿超过5cm),即可触及翼突外板根部的骨面,此深度相当于由穿刺点至卵圆孔的距离,应将橡皮片移至皮肤表面以标记。然后,退针尖至皮下,使针尖向后(向耳侧)作15°~20°角并略微向上重新刺入同样的深度或稍深,遇有向下颌或舌部放射痛,即表明已达卵圆孔并刺中下颌神经。

3.适应证

(1)三叉神经第3支痛,特别是痛区较广泛,或颏神经及下齿槽神经阻滞失效者。

(2)三叉神经第3支分布区的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

(3)下颌部口腔科操作的局部麻醉处理,特别是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老年患者,阻滞后可无痛拔牙,避免拔牙时因疼痛诱发心绞痛。

三、半月神经节阻滞疗法

(一)概述

采用半月神经节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目前己在国内外广泛使用,注射的药物包括乙醇、甘油、苯酚甘油、多柔比星、链霉素等多种药物。多年来,这一注射疗法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它的确能恒久地治愈三叉神经痛。但因其注射技术较难掌握,而且治疗效果随着各人的技术不同而大有出入。国外文献报道,治愈率有低于40%者,也有高于98%者。国内有人报道,镇痛期超过1年以上者为87%。

(二)穿刺入路的选择

半月神经节阻滞的穿刺途径有侧面入路法和前侧面入路法。侧面入路法的重要标志为下颌切迹,此切迹之后方为下颌骨髁状突,前方为下颌骨喙突,刺入点是在喙突后方,当半张开口时髁状突大约向下移位1cm,此位置有时可使侧面入路法易于成功。前侧面入路法的主要标志为正视位的瞳孔及颧弓中点,颧弓中点相当于颞骨的颧结节的前方,刺入点是在喙突前方,正对第2臼齿处。操作者必须熟悉这些解剖位置。

(三)术前准备

1.注射前需要向家属详细的交代治疗方法、预期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问题,取得合作。履行神经毁损术知情同意书的签字手续或投保医疗保险。

2.治疗前患者要清洗头面部、理发、剃胡须。

3.全面查体,注意眼、耳情况、血压、心电图、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记录有关情况。

4.事先预约要安排有足够的治疗时间(一般大约为2h),不得慌忙从事。

5.备好各种用具及药品,包括5ml及1ml注射器,无菌手套,2.5%碘酒,酒精棉球,无菌巾与纱布,长10~14cm的7号(或23号)穿刺针各一支,带有针芯。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等有关治疗用药及无水乙醇,7号肌内注射针3支,以及检查急救药品和相关设备是否齐全、有效。

(四)穿刺操作方法

1.半月神经节侧面入路法 患者仰卧,面转向健侧。操作者坐于患者的头方,或立于患侧。先确认颧弓中点及下颌切迹的位置。常规消毒后盖好无菌巾,采用2%普鲁卡因在颧弓中点下方1~1.5cm处作一局部麻醉药皮丘(相当于耳垂与鼻翼下缘的连线上,大约在耳垂前方3cm处),并浸润较深部组织。皮丘要比下颌切迹上缘略低。用长8cm的穿刺针自此皮丘刺入,先触到下颌切迹,再使针头微向上斜,以便紧靠下颌切迹上缘刺入颅底下方的软组织内。针尖的穿刺方向,按前后(冠状)平面,要正对颧弓中点(使针蒂、穿刺点与颧弓中点处于同一冠状平面内),按上下面来说,针头要微向上偏斜,与颅底平面成15°~30°角。针尖越过下颌切迹后,照上述方向再推进大约3cm,则可触及颅底卵圆孔附近。部分患者因穿刺针触到或刺到下颌神经,而述下唇和舌内有闪电样急痛,或述针尖深处急痛,有时针尖触及下颌神经的耳颞支而诉耳痛。可将针再慢慢推入卵圆孔。若针被骨质挡住不能前进,则需轻轻改变针尖的位置寻找卵圆孔。用针尖寻找卵圆孔时,不应使针与颅底平面相平行,以免针尖进入咽腔内。自皮肤穿刺点到咽腔大约深5cm。

找到卵圆孔后,慢慢将针再推入大约0.2cm,则针头已刺入半月神经节内。临床实践证实,阻滞的范围大小和刺入卵圆孔内的深度具有直接关系,如需阻滞三叉神经第2、3支,深入0.3cm即可,若进入卵圆孔内0.5cm,阻滞范围可扩大到第1支。刺入卵圆孔的动作不可以过猛过深,一般认为不应超过lcm,亦有人认为不应超过1.2cm。刺入卵圆孔过深有损伤血管,形成颅内血肿的危险。

在穿刺针进入卵圆孔后,应随时回吸,若有血可将穿刺针轻轻推入0.2cm或退出少许,直到吸不出血来。回吸无血后开始注入2%普鲁卡因0.1ml作定位试验。若感觉丧失的范围符合要求,则在10min(局部麻醉药被吸收后)注射所备药物或缓慢注入需要量的无水乙醇。如果普鲁卡因试验结果显示针尖尚未进入半月神经节,则每次将针推进0.2cm,并分次作普鲁卡因定位注射,直至痛区感觉丧失。

2.半月神经节前侧面入路法 患者取仰卧位,面向上或转向健侧。常规消毒,在口角外方2~3cm处,即相当于上颌第2臼齿之上接近颧骨下缘。先用普鲁卡因浸润皮肤及较深组织。操作者先把食指尖置于颧骨下缘以下,摸清下颌喙突的前缘与上颌结节间的间隙。用长12~14cm的23号穿刺针刺入皮肤,并直接刺入此间隙,向后、上、内方缓慢穿刺。从正面看,针尖方向应正对同侧正视的瞳孔,从侧面观则针尖方向应正对同侧的颧弓中点。进针的角度非常重要。刺入深度大约为5~6cm,针尖到达颅底卵圆孔前方较平坦的骨面。有时针尖触到自卵圆孔出颅的下颌神经,患者则述下唇部疼痛。可凭感觉沿骨面继续试探,针尖滑入卵圆孔并刺中下颌神经,患者可有下颌部的放射痛。最后将针尖再推进0.3~0.5cm,上颌部出现剧痛即表明进入半月神经节内。试验定位及注药同侧面入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