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危重病的监测
7.1 危重病的监测目的。是对生命危急但有可能挽救的重症病人,在初步急救处理后,对其进行集中的、全身的加强治疗和护理,从而挽救其生命,提高救治水平。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7.2 危重病监测内容。1)体温监测:发热程度,热型,肛温与腋温的对比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2)心血管功能监测:心脏电话动态监测,循环功能监测(心率和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3)呼吸功能监测:异常呼吸形式,呼吸衰竭类型,动脉血气和SpO2监测,肺功能状态。4)肾功能监测:包括血尿肌酐、尿素氮,尿比重,尿酸碱度,尿蛋白定量分析及代谢废物清除率,每小时及24小时尿量监测等。5)神经系统监测: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CT或MR、脑电图及颅内压的监测。6)血液系统监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的监测。7)肝功能监测:血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酶学等。8)胃肠系统监测:大便潜血及胃液pH、胃粘膜内pH(pHi)测定。9)细菌学监测:各种可能感染部位的细菌学检查。
8 急救组织管理
8.1 完善急诊网络,成立急救点、抢救小组,各成员配合专门的呼叫系统,设立对内对外的通讯联系设施及一定规模的救护装备,统筹安排现场急救与伤员运送,及时联系院内急救成员及设备到位待命。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8.2 开放绿色通道,设立复苏抢救室。凡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应进入绿色通道,各种抢救项目均应贴上显著的相应标志,一切手续由专职人员办理,实行一条龙服务。设立专门复苏室,所有抢救用品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全部抢救仪器必须通上电源,只要打开总电源,便能正常运转,按省时、方便原则妥善定位放置。
8.3 抢救定位与抢救程序。分工明确,定位管理,其标准为:A气道管理;B心脏按压除颤,系统性全身检查;C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D留置导尿,静脉给药,抢救记录;E有急救指挥者,同时各种抢救均应严格执行操作程序。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8.4 人员培训。组织安排业务学习,定期进行现场模拟急救培训,不定期抽查考核。
8.5 药品器械的配备。抢救药品专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贮存,随时检查补充。各种仪器定期检查维修,专人管理,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9 急诊考核与评审
制定专门的急诊质量考核标准,每年进行气管插管、除颤、呼吸机应用和故障处理、心肺复苏、多发伤和心律失常处置的现场模拟考核。采取激励机制,分组对比进行评审。
10 急诊服务理念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真诚的爱心提供高素质、高效率的服务,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改变以往服务理念,进行开放式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