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9年的建设,中医医院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形势下,面临不少问题。
一、中医医院的发展分析
(一)1977年,全国中医医院仅184所,即93%的中医医院是以后新建的。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二)全国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中西医院中,中医院占31%,病床占15%。中医医疗需求占1/3强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可见,中医与社会需求并不完全适应。
(三)在全国1697个县中(不含县级市)尚有298个县没有中医医院。
二、中医医院现状
(一)资源的利用与产出效益较好,门诊服务具有特长与优势。①从资源与它所产出的服务量来看,中医医院每万元固定资产的诊疗人次为163人、出院人数2.9人,每万元固定资产的业务收入是13090元,每百万元固定资产所产生的病床使用率为11%。②门诊服务具有特长,中医医院每位医生全年承担的诊疗人次数为1500人,综合医院仅为1161人次。这些都反映出中医医院门诊服务具有稳定的需求市场。
(二)医疗费用较为低廉,1997年中医医院平均每1门诊诊疗人次的医疗费用41.6元,综合医院为61.6元。中医医院平均每1出院病人的医疗费用为1857元,综合医院为2384.3元。
(三)病床利用效率低下,门诊与病房业务量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到1997年,中医院病床使用率由83.9%下降到了52.1%,年均下降2.65%,综合医院年均下降2.07%。另外,在病床、人员、设备等资源增加的情况下,1997年,全国中医医院门急诊人次比1996年反而下降了0.027亿人次。中医医院每张病床每天承担的门急诊人次由1985年的4.3下降为1997年的3.1。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三、中医医院面临的挑战
(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医医院带来3个考验:①‘低水平’会在一个时期内带来医疗服务需求量的进一步约束和抑制;②医疗保险严格控制费用,其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将呈下降趋势。③实行多个机构定点医疗或购药,医药机构之间竞争会非常激烈,效率严重低下的可能面临“关、停、并、转、迁”的结局。④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和管理,“以药补医”的老路子将走不通。过去折扣一般在20%或更高,前不久国家计委出台新管理办法,扣率最高不准超过5%。再者,医保单位对用药品种、范围和价格进行了严格监督和控制,药品在收入中的比重肯定会降下 来。患者“可持处方在定点药店购药”,医院用药将分流,药店也会主动竞争。OTC的实施,城市高达43.61%的人采取了自我医疗。
(二)中西医医院资源差距较大:院均固定资产综合医院是中医医院的3.6倍、设备总值是中医医院的4.5倍。床均固定资产中医医院48571元、综合医院71399元;床均设备总值中医医院15863元,综合医院29089元。
(三)医疗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995年持证的个体西医为103143人,与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西医之比为1∶5,个体中医为69042人,与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中医之比为1∶1,且个体队伍仍在快速发展,还有大量的无照个体医。1998年国家卫生调查的结果:在患者就诊机构构成中,私人开业所占医疗市场诊疗份额9.4%。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存在着3个问题:一是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没有突破;二是一部分中医医院缺乏中医的特色;三是现代中医医院功能尚不健全,急诊和病房的急性病治疗仍是中医医院的一个弱点。
四、发展中医医院的策略
(一)加强医疗市场宏观调控: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认真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要抓好3件事情:一是要制定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做到调控有据、监管有法。二是要完善、调整某些卫生行业政策,如个体开业的取向问题。三是要解决基层卫生行政部门的思想问题,不能放任不管,不能畏难不管,更不能为多收管理费而不顾标准大量批准私人开业。②逐步解决医院补偿问题:一是“争取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二是“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三是“政府举办的各类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的购置、维修,由政府按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给予安排;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卫生人员医疗保险费按国家规定予以保证”。四是“医疗机构的经常性支出通过提供服务取得部分补偿,政府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情况及其承担的任务,对人员经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五是“基本医疗服务按照扣除财政经常性补助的成本定价,非基本医疗服务按照略高于成本定价,供自愿选择的特需服务价格放宽”。③改革中医院运行机制:实行并完善院长负责制,扩大卫生机构经营管理自主权。关键是医院法人经营管理权、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④宏观控制增量:我国医疗供需总量大体平衡,不能再盲目扩大规模和床位。
(二)改进中医医院微观运行:①开展社区医疗;②开拓医疗保健新领域;③开拓自费人群市场;④现代中医医院要健全服务功能和突出特色;⑤要强化经济管理;⑥改进不方便患者的工作程序和条条框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