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shizhen)一种常见皮肤病。湿疹病因比较复杂,和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皮肤呈轻重不同的发炎状态,瘙痒感比较剧烈,临床分为3种类型:(1)急性湿疹:发病急,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及小丘疹,随后可出现小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和皮肤潮红肿胀,若有继发感染则有脓疱,附近淋巴结可肿大,经治疗2~3周消退,但易复发,可移行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2)亚急性湿疹:皮疹为小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渗出,可有结痂或脱屑,多由于急性期的移行或慢性期的加重,易于转为慢性湿疹。(3)慢性湿疹:皮损多呈局限性浸润增厚、粗糙、苔藓化样变及色素沉着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表现为慢性病程。湿疹的治疗,首先应除去任何可疑诱因,并避免搔抓及热水烫洗,内服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抗组织胺药物及维生素C、钙剂等。皮损急性期可用3%硼酸水湿敷,外用氧化锌糊剂;皮损逐渐干燥,好转后可用2.5~5%糠馏油糊。慢性湿疹可用5~10%黑豆油膏或相当浓度的煤焦油或松焦油膏。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一、病因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急性期以丘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多发,瘙痒明显。
二、症状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好发于颜面和四肢,可呈局限性或泛发性。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和慢性湿疹特征明显,亚急期是过渡阶段。
1、急性湿疹,初发为皮肤潮红、肿胀,随即出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瘙痒较重,常因搔抓形成糜烂面,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急性湿疹的分布常对称。急性发作后,红肿及渗出减少,可出现鳞屑,瘙痒减轻,开始有干燥感,即进入亚急性期。并逐步发展成慢性湿疹,慢性湿疹表现为患部皮肤肥厚沟峪纹显著,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间有糜烂或抓痕,局部色素加深。一般损害境界清楚,可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2、婴儿湿疹,多具有遗传性过敏素质,喂养不当、消化不良及环境因素等均为发病诱因。常在出生后1~2个月发病,2岁左右逐渐缓解,皮疹呈多样性,瘙痒明显。损害部位以头部为主,严重时发展至四肢及躯干部分,患者在儿童或青壮年期于四肢屈面出现湿疹样损害,又称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皮炎。
3、小腿湿疹,特别是小腿内侧下段的慢性湿疹,常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
三、治疗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1、一般治疗,尽量找出病因,去除致病因素,全面体检,治疗全身性疾病。生活要有规律,不可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勿饮酒及食辛辣性食物。衣服穿棉制品,勿抓、勿烫或用肥皂洗,不可用浓度高的刺激性大的外用药,如酒精、碘酒等。急性期不可预防接种。
2、全身治疗,选用抗组胺类药物,能止痒。如赛庚啶、仙特敏等。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可用10%葡萄糖酸钙或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任选一种。对渗出明显者可用生地注射液,对感染者选用抗生素治疗。
3、外用药,渗出严重者可用生理盐水湿敷。急性或慢性用皮炎平等激素霜外涂。对慢性苔藓化严重者可用肤疾宁硬膏贴患处。
4、可适当选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
四、危害
湿疹最主要的症状是瘙痒难忍,常因搔抓形成糜烂面,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慢性湿疹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病变,迁延不息。婴儿湿疹部分患者在儿童期或者壮年期于四肢屈侧出现湿疹样损害,又称异位性皮炎,或遗传性过敏性皮炎,由于经久不愈,服用药物过多引发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对肝、肾危害最大。
五、预防与保健
1、发病期忌辛辣、酒类饮食,婴儿哺乳期母亲也需禁食。对鱼、虾、牛奶等易诱发本病的食物,可选择其发病的影响而选择性地忌食。避免过热水烫,忌用肥皂。
2、婴儿湿疹未愈前切忌种牛痘。
3、加强卫生防护,避免继发感染。
4、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
5、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过度紧张、劳累,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诱发疾病的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