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网络系统的组织管理 【急救医学与危重病讨论版】

四、急救网络系统的组织管理
  北京市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主要包括院前和院内两个部分,紧急救援网络是以院前急救网络为基础,充分体现,平灾结合的原则:平时通过急救网络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以及对急危重病人的正常救治。灾害事件突发时,启动预案,紧急救援网络成员单位将做救援体系的-部分投入紧急医疗救援之中。必要时应调集应急救援队伍参加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
  1、院前急救网络: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由北京急救中心,十五个城郊区县急救分中心和辖区内的急救站点构建而成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负责处理意外伤害事故、自然灾害、恐怖事件、传染病、急性中毒等方面的紧急医疗救援、医疗支持和转运任务。
目前北京市院前急救网络是由15个急救分中心(城区5个,郊区县10个),57个急救站组成,城区急救半径达到了4-7公里,反应时间为5-10分钟。但由于交通堵塞,地理环境等特殊原因,部分地区难以达到这个目标,平均反应时间为13分钟左右,与国际标准还相差一定距离。
  2、急救网络组织管理
  (1)制定全市专业化的急救医疗网络建设规划,整合院前急救网络。
  ① 建成远郊区十个紧急医疗救援分中心及辖区内急救网络
  ② 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卫生资源,在原城区现有急救站的基础上,继续完成网络规划并实施,急救反应目标:城区反应时间5分钟之内;急救半径3公里,远郊区县:反应时间10-15分钟之内;急救半径8——10公里;将达到每5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比例。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承担专业急救网络业务指导、监督、质量检查任务。
  (3)组织管理模式:实行三级管理,即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分中心——各急救网点。
  (4)专业急救网络实行院前急救行业性的管理,建立准入制度、监督机制。
  (5)规范全市急救车、人员、设备、器材统一的配备标准,服务流程和技术操作的规范。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对包括医师、护士、调度、急救司机等专业人员实行岗前技术培训。对急救司机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普及,实现持证上岗的准入制度。
  (6)急救网络成员单位,必须备有较完善的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预案,接受北京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
  (7)定期参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援演习。
五、急救车辆、设备、救援物资及救援效果评估的管理
  1、救护车的管理
  救护车是现场医疗救援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救护车组由驾驶员与医务人员共同组成救援梯队单元,对救护车组单元的管理是做好现场紧急救援的基础。
  (1)规范救护车内通讯设备配备,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2)根据救援力量,科学地编制救护车梯队数量,定人定车;
  (3)根据不同救护车型,规范抢救器材、急救药品的配备;
  (4)严格制定急救车辆停放、洗消制度,杜绝救护车内的交叉感染;
  (5)制定传染病防护措施、车辆与人员洗消流程;
  (6)在紧急救援中,服从现场统一指挥,严格按照伤员救治原则,合理处理分流伤病员;
  2.救援物资的管理
  物资的储备和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常规状态下,做好物资储备,各医疗救援机构应根据专业救援队伍性质,长期储备一定数量的设备、防护用品、药品、通讯设备、照明设备等,并定期检查更换,防止设备损坏、药品过期,在1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要科学规划储备救灾和医疗救援的物资种类和数量。如外伤救护器材、血浆代用品、特殊解毒药品,以及烈性传染病防护用品等。
  3.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评估系统。
  在重大意外灾害事故救援工作中,还应建立一整套灾害救援的评估系统,包括实时评估和终末评估。实时评估是在救援过程当中,不断将救援力量、资源的投入与救援的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随时对指挥与决策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理想的客观的救援效果。终末评估是对整个救援过程进行总结、分析,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为今后的救援提供经验与教训。对于“救援质量”,“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技能发挥状况,以及救援成本投入是否科学化?预案设计是否最优化?等等的问题进行分析,用以完善各项救援工作的科学性。
六、现场救援的管理
  现场救援的管理是紧急救援的核心部分。其包括呼救信息的管理与判断、指挥与调度、救援队伍的梯队与出动、现场的指挥、现场救援的组织、现场的救治与合理分流转送、信息收集与反馈、救援物资的供应等。
  1、 呼救信息的管理与判断
  120调度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意外伤害事故紧急求救信息后,需要调度人员对呼救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以初步决定是否要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哪一级的预案,按程序应向哪一级的领导报告。
  2、 指挥与调度救援力量
  120调度人员一经分析与判断后,值班组长即由日常院前急救的调度人员转换角色为救援初始阶段的指挥员。根据卫星定位系统和电子地图系统下达救援指令,派出少量就近的救护车组作为第一梯队赴现场进行救援并随时搜集现场伤亡情况。同时根据伤亡情况迅速组织第二梯队。第二梯队的人员组成主要由救援中心的人员、车辆所组成。当日值班人员的日常院前急救任务由中心以外的120急救网络成员单位的救护值班车辆承担。集中优势力量来承担紧急救援任务。
  3、 救援队伍的启动
  第二救援梯队组建完毕后,即行派出。其中包括指挥车、救援物品供应车各一部,监护型救护车与普通型救护车若干部。
  4、 现场指挥
  先遣的第一梯队的指挥是由120指挥调度人员根据梯队内医务人员的年资、技术职称来指派。
第二梯队到达后,由中心级领导或院前急救部的领导接任现场指挥,当卫生局局长到达现场后,接替指挥权。
  现场指挥是负责与市级现场指挥部联系、汇报工作、接受指令、协调与各救援部门之间的关系。
紧急救援中心的主任或院前急救部的主任则负责现场的院前救治工作,并将伤、亡情况想卫生局领导汇报并接受指令。
  5、 现场救援的组织
  紧急救援中心将划分成指挥组、检伤分类组、现场救治组、转送组、通讯与信息组、物资供应组等六个组。
  根据预案中各组的任务职责、工作程序、诊断与治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分头进行救援工作。
  6、 现场的救治与合理分流转送
  对于急危重症者,在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时,我们的原则是进行现场必要的紧急处理与救治后再在严密监护下进行转送。切忌不分轻重缓急,一味抬上救护车就走,如是,则会加重伤病情,不利于院内的继续治疗。
  分流伤病员时,要经指挥中心统一安排,做到集中救治但又不过度集中,选择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一次到位。分流前要与相关医院事先通报情况做好抢救伤病员的人力、设备、床位的充分准备。
  7、 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第一梯队到现场后,要将现场的情况及时想120指挥调度室反馈。第二梯队到达后,要将现场的情况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向指挥中心反馈,伤病员在分流前要向指挥中心汇报以便及时向相关医院通报情况。救护车在转送之初、到达医院、完成任务后分三次向指挥中心汇报。现场信息组要及时收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写出书面报告,向上级机关汇报。
  我们知道,北京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与完善,是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救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的组织与管理更是一个值得多层面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希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发表真知灼见。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对之处,还望得到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