腑属阳,阳主表;脏属阴,阴主里。脏腑之间主要是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心、肝、脾、肺、肾分别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来实现的。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在经络上互相联系,即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它们之间通过经络构成表里络属关系。表现在病理上,如心火旺而下移小肠时,除口舌生疮等心经的热象外,可有小便热赤、疼痛等小肠实热证候。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2、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也通过经络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情况下,肺气肃降,大肠行使转导功能也正常,粪便排出通畅;大肠转导作用正常,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所以肺气虚弱可引起排便艰涩; 肺气闭塞,失于清肃,亦可见大便闭结。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气肃降,而见胸满、喘咳等症。K(E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3、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形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降,饮食水谷才能不断地受纳下行而继续消化;脾气升,水谷精微始得以上输以营养全身。 胃属阳,喜润恶燥,润则胃中阴液充足,受纳腐熟功能正常; 脾属阴,喜燥恶湿,燥则水湿,燥则水湿不停,脾气健运。 这样, 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协调,以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脾胃间亦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妨碍胃的受纳和降,而见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响脾的升清运化,而见腹胀、泄泻等症。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