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关牛黄的检测谈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阳长明 杜晓曦 中药来源十分复杂,存在多基原来源药材及 “同药异名”,“异药同名”现象,以及人为地掺杂使假;同时,中药成分十分丰富,而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有效成分往往不明确,或者其含量极低;其作用的发挥常常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发挥作用,这些,都给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研究增加了难度。在此,以含牛黄的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为例,试谈有关情况,以期得到同行的重视和批评,促进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牛黄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结石,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等功能,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证,疗效显著。《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名贵中药,在中药传统医药中应用很广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据报道,目前在我国中成药产品中有480多种中成药中含有牛黄[1]。由于牛黄来源稀少,我国药学工作者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牛黄的替代研究,到六十年代,成功地研制出人工牛黄;70年代开始,牛体“培植牛黄”试验获得成功。1971年卫生部颁布了人工牛黄质量标准(其后,卫生部对其配方及质量标准进行过多次修订),批准人工牛黄作为牛黄的部分代用品,缓解了长期以来牛黄紧缺的问题,保证了临床用药。牛黄的商品规格有进口牛黄、天然牛黄、培植牛黄和人工牛黄之分。进口牛黄根据产地不同而有金山黄、澳州黄、印度黄之别;天然牛黄根据其部位不同分为胆黄(牛胆囊结石)、管黄(牛胆管内结石)和吃胆牛黄(牛黄在胆内过久、渗入胆汁所成);培植牛黄是在牛胆囊内植入异物为核,促使胆汁成分沉积与结石的形成而成的;人工牛黄是由贝斯素、猪去氧胆酸、胆酸、胆红素、胆固醇、无机盐等组成。天然牛黄、人工培植牛黄与人工牛黄在化学成分[2-7]、药理作用[8-14]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天然牛黄不含猪去氧胆酸;人工牛黄不含有天然牛黄中以结合形式存在的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等,其胆酸含量高于天然牛黄,胆红素含量低于天然牛黄;培植牛黄的胆红素比天然牛黄低,胆酸含量比天然牛黄的高。有研究表明,天然牛黄在抗惊厥、安眠、强心、解热4个方面的作用均不及合成牛黄,在离体肠管解痉方面稍优于合成牛黄[8-9];也有研究表明,在镇静、解热、抗炎作用方面,培育牛黄比人工牛黄作用强而与天然牛黄作用相似[10];二氧化硫引咳实验显示,仅有灌胃 1g/kg的天然牛黄有明显镇咳作用[11]。一般认为,对于一般治疗性药物用人工牛黄替代天然牛黄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对于临床急救性药物还是应以天然牛黄为佳。 由于自然生成的牛黄奇缺,其价值珍贵;天然牛黄、培植牛黄与人工牛黄价格悬殊,成分及疗效有别,因此,对天然牛黄与人工牛黄及其伪品鉴别尤为重要。牛黄的鉴别有多种方法[15-17]:传统的经验鉴别法(包括水试法,染甲法,针刺法,口尝法等),显微鉴别法,理化鉴别法,薄层色谱鉴别法以及胆红素、胆酸等含量测定指标。近年还有研究者研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18-20]、紫外吸收光谱鉴别牛黄及伪品[21],应用粉末X衍射Fourier图谱鉴别正品天然牛黄与非正品牛黄以及进口天然牛黄、人工培植牛黄[22]。采用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0:3:0.5)为展开剂,天然牛黄在胆固醇斑点的下方,有一个红色的特征斑点,可与牛胆汁及人工牛黄相区别;采用甲苯-冰醋酸:水(10:10:0.8)为展开剂,天然牛黄在牛磺胆酸、牛磺去氧胆酸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23]。 目前新药申报的实际情况是,在含牛黄或人工牛黄成方制剂的鉴别项下仅对人工牛黄和天然牛黄均含有的胆酸做了薄层鉴别,鉴别的专属性不够,不足以鉴定该制剂中应为何种牛黄;还有的以牛黄并不含有的猪去氧胆酸为对照进行牛黄的薄层鉴别。对已经上市的中成药中牛黄的鉴别,已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如对牛黄解毒丸、牛黄降压丸中猪去氧胆酸的测定[24-25];对六神丸、六应丸和牛黄消炎丸中胆酸、猪去氧胆酸等的测定[26];对感冒通中人工牛黄的胆酸、猪去氧胆酸、贝斯素、胆红素的鉴别 [27-28];对熊胆救心丸、活心丸、安宫牛黄丸、血栓心脉丸、梅花点舌丸等研究表明,以胆酸、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对照品为对照,天然牛黄及含天然牛黄的制剂与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人工牛黄及含人工牛黄的制剂与胆酸、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2];有研究认为[29],有的厂家的感冒通片无胆红素成分,说明对感冒通片人工牛黄成分含量测定,以胆酸计不能全面地反映人工牛黄的内在质量,建议采用“……在 453±1nm波长处的吸收值不得低于0.500”来控制质量。 从上述中药新药和已经上市的中成药针对牛黄和人工牛黄的检测方法看,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针对天然牛黄、人工牛黄的检测的专属性方面问题较多。建议研究单位在在含牛黄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中,首先要明确所用牛黄的品种,选用合格优质的药材,进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标准的研究。特别是以天然牛黄投料的制剂,更应建立专属性方法,确保产品质量。 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是中成药研究的一个极富挑战的领域。如何有效地控制中成药的质量,始终是中成药研究领域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所举牛黄一例只是问题之一。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研究,对于具体品种,应根据所含药物的情况,结合研究进展,研究、制定出能较好地控制药品质量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消费者利益,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产品质量和信誉。参考文献 1、活体培植牛黄.技术与市场,2001年03期 2、刘亚蓉,刘海青,吕东.中成药中牛黄与人工牛黄的薄层鉴别.西北药学杂志,1995,10(6):252-253 3、刘亚蓉,刘海青.典载成方制剂中有关牛黄问题的建议.青海医药杂志(药学专辑),总第155期:60 4、刘连吉,吴桐,刘桂英.培植牛黄的胆红素、胆酸含量与天然牛黄的对比.沈阳药学院学报,1994,11(2) :136~137 5、张启明,钱丽华.人工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的化学成分研究.特产研究,1991,(4):19~21 6、张启明,严克东,李利民,等.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中药材,1991,14(9):15~17 7、严克东,张启明,王玉萍,等.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中药材,1990,13(10):11~13 8、杨知,张玉生,崔晓民,等.名贵动物类中药代用品研究概况.中医药学报,1996,(2) ,39~40 9、杨继凡,韩文华,王淑翠.人工培育牛黄与其他牛黄药理作用的比较.中药材科技,1984,(4) 14-16 10、贺春阳,关红,李培锋.人工培育牛黄的药理作用.中草药,1988,19(5) :21~24 11、徐秋萍,李华,吴金英,等.新一代人工牛黄的药理与毒理学研究Ⅴ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4,15(2):104-106 12、袁惠南,杨敏智,史清水.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药理作用研究.特产研究,1992,(2) 12~15 13、胡孝忠,李建基,胡克军,等.培植牛黄的药理作用及毒性试验.中国兽医科技,1991,21(11) 37~39 14、李培锋,张建华,关红,等.天然牛黄、培植牛黄和鸡胆汁对大鼠足跖肿胀率及炎性组织中PGE2含 量的影响.中草药,1998,29(9):603~605 15、孟祥学,孟金平,韩朝辉.牛黄与其伪品鉴别.时珍国医国药1999,10(3):201 16、吴文斌.天然牛黄常见伪品及其鉴别方法.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3):182 17、蔡丽华,郑建涵.牛黄的鉴别.海峡药学,2002,14(5):75-76 18、张红萍.牛黄及人工牛黄的鉴别.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7):451 19、李峰;高玉敏.天然牛黄人工牛黄与伪品的红外光谱鉴别.基层中药杂志,1991,5(3):7~8 20、张汉明,李松林,王勇.真伪牛黄的红外光谱鉴别.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12(4):376~377 21、吕锋,李建国,于国平,等.人胆结石与牛黄的区别.中药材,1996,19(1):19-20 22、吕扬,郑笑为,龚宁波,等.天然牛黄的X衍射Fourier图谱.中国中药杂志,2000,25(4):202-205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33-34 24、万绍晖,李照涛.薄层扫描法测定牛黄解毒片中猪去氧胆酸的方法.中草药,1996,27(8):463-464 25、万绍晖,张国民,齐赤虹,等.薄层扫描法测定牛黄降压丸及胆南星中猪去氧胆酸的含量.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1):64-65 26、倪坤仪,王建,陈建,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黄类中成药中胆汁酸的含量.药学学报,1994,29(8):629-633 27、薛纯盛.薄层色谱法鉴别感冒通片中人工牛黄成分.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3):23-24 28、赵品华,靳孟菊,袁巍.感冒通片人工牛黄鉴别方法的改进.中国药事,2003,17(1):47 29、周筱莉,唐汉能,罗亚虹.对感冒通片中人工牛黄质量监控的商榷.中国药事,2000,14(4):263-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