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本病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品和玩具等途径传播,四季可流行。以年长儿和青少年发病者为多,两岁以内婴幼儿少见。潜伏期为12~22天,其传染期则约自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约20%~40%腮腺炎患者无腮腺肿大,造成诊断、预防和隔离方面困难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母亲在分娩前1周患腮腺炎,其婴儿在出生时可有明显腮腺炎症状,或在新生儿期发病。感染本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后,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进入血循环,发生病毒血症,播散入不同器官,如腮腺、中枢神经系统。在这些器官中病毒再度繁殖并再次进入血循环,散布入第一次未曾侵入的其他器官,引起炎症,因而临床上呈现不同器官相继出现病变的症状。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唾液淀粉酶排出受阻而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加。
临床表现: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症状,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喉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可同时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痛等,发热持续5~7天消退。
并发症:
(一)脑膜脑炎 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男性较女性多3~5倍,其发生机制为:1、神经元为原发感染,表现腮腺炎与脑炎同时发生;2、感染后脑炎伴有脱髓鞘病变,此型脑炎常在腮腺肿大后10天左右发生。临床表现以淡漠、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为常见症状。
腮腺炎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脑炎则可能留有永久性后遗症甚至死亡。
(二)睾丸炎 是男孩最常见的并发症,最小年龄3岁,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高达14%~35%。早期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心、下腹疼痛,患侧睾丸有明显疼痛、肿胀、触痛,邻近皮肤发红、水肿,30%~40%受累睾丸发生萎缩,13%患者生育力受损,但不育者少见。
(三)卵巢炎 7%青春期后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有发热、呕吐、下腹痛及压痛,但不影响日后生育能力。
(四)胰腺炎 轻度胰腺炎较常见,如不伴有腮腺肿大可误诊为胃肠炎,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及压痛,伴发热、寒战、呕吐和虚脱。血清淀粉酶活力增高有助于诊断,但此酶活性在无胰腺炎并发的腮腺炎病例亦可增高,故应同时测血清脂肪酶以资鉴别。
(五)其他 心肌炎表现为心前疼痛、心动过缓及疲乏,心电图显示ST段下降。肾炎常在腮腺炎后10~14天出现症状。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流行病史、接触史、症状和腮腺肿痛等特点,本病不难诊断。鉴别诊断考虑:
(一)化脓性腮腺炎 腮腺剧烈疼痛及触痛,导管中有脓液流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其它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均可以造成腮腺肿大,需依靠病毒分离技术方可鉴别。
(三)颈、耳前淋巴结肿炎 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较坚硬,肿胀不以耳垂为中心。
治疗: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药物无效,主要为对症治疗。患难与共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饮食须根据病人咀嚼能力而定,不给酸性食品。严重头痛和并发睾丸者,可给与解热止痛药、睾丸局部冰敷并用睾丸托支持。糖皮质激素疗效不肯定。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伴有脑炎、肾炎、心肌炎者偶有死亡,大多为成年人。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