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人类死亡和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近年来,虽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治疗的患者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早期使用针灸治疗对提高康复疗效很重要,笔者采用患侧与健侧同刺的方法,来改善患侧肢体的麻痹状态,本研究皆在探讨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2年1月到2003年11月在我院康复中心住院的78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为初发者,并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无意识障碍及其它脏器功能障碍;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轻、中、重三型。7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针刺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4.39±12.23)岁;基底节梗死31例、皮质梗死7例、脑干梗死2例;轻度10例、中度22例、重度8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65.31±10.25)岁;基底节梗死29例、皮质梗死8例、脑干梗死1例;轻度11例、中度20例、重度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时机选择及常规处理 急性期采用西医抢救处理,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意识清醒后开始接受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
1.2.2针刺治则与取穴 上肢瘫痪取阳经穴为主,适应配以阴经穴。一般取肩髃、曲池、合谷、外关、内关、手三里等;下肢取肾俞、环跳、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能溪、昆仑等。
1.2.3治疗方案及针刺要求 患侧与健侧同时取穴。均为双穴。每次取穴3-5个,患侧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60-80次/min,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通电时间为20min,健侧用毫针刺。留针20min,每隔5min手法行计1次,10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50天。针刺要求,刺合谷计感专患者拇、食指跳动外关为关中、环指跳动;环跳、阳陵泉针感放射到足背,三阴交要求放射到小腿内侧面。余穴要求必需得气。
1.2.4疗效评定,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周,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对病情的变化进行分级比较。每次均由两名医生分别评定。取平均值作为评定结果.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1.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2检验,记数资料采用同一组受试者采用配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组t检验和Ridit分析。
2、结果 :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meyer运动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有首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而且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分级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两种刺法在患侧及健侧同时应用,是充分利用针刺效应在空间及时间上的有效结合。其原因在于针刺健侧穴可使气血通畅而运行全身,起到从阴引阳、阴阳贯通、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益气活血之作用;有关研究表明肌梭可能是构成针刺感应的主要感受器之一,当梭内肌收缩时,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会提高,此时如果针灸针的针尖和针体的活动对肌纤维产生牵拉,就会产生更为强烈的神经冲动向中传导。如果神经冲动的强度低于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阈值,所刺激的肌肉不会出现收缩,但α运动神经元的阈下兴奋可能与其他来源的兴奋产生时间和空间总和[1],我们正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健侧与患侧同时针刺。来达到α运动社经元的兴奋阈值。可使患侧健侧肌肉在同一时间内处于兴奋水平,对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由于沿躯体内侧走行的上行传导束存在一定比例不交叉的上行投射纤维,下行传导束同样存在不交叉或两次交叉的皮质脊髓束纤维,他们对脑卒中后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残存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刺激患侧腧穴。以重视发挥偏瘫侧上下行传导来残存功能[2]。
健侧与患侧用两种不同针刺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关点:针刺对侧膀胱经穴位也有助于患侧肌肉功能的恢复[3]通过树空之间的联系,针刺引起同侧的运动神经元兴奋能够扩散到对铡,可以躯干对侧肌肉产生易化作用。
本组结果提示,健侧与患侧同时使用,而针刺方法不同。既可保证患侧处于一定兴奋水平,同时又通过刺激对患侧肌肉产生易化作用,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针刺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