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舌咽神经痛
疼痛亦为阵发性,大多在吞咽时发作。痛从扁桃体区及舌根起,向外耳道放射,亦可向耳前、耳后、耳廓或本侧半个面部放射。发作时患者多用手压迫下额角下方。在舌根背面外侧及扁桃体处有“扳机点”,颈外皮肤无“扳机点”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吞咽、说话及转头、大笑均可引起发作,更怕吞咽酸、苦食品。易伴发心动过缓或眩晕。患者多为35~65岁的人。此病颇为少见,发病率大约为三叉神经痛的1%。用1%的卡因液涂布咽后壁或扁桃体区的“扳机点”可停止发作。此外,三叉神经痛,痛在舌尖及舌缘,亦可资鉴别。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七)血管性偏头痛
血管性偏头痛是周期性、轻重不等的单侧头痛,有时患者表现为前额部头痛。此病发作前多有先兆,如同侧眼看到火星,或视力减退,甚或一时性同侧偏盲。头痛发作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此病发作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难以确诊时可行口服麦角胺帮助鉴别诊断。
第二节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和病理学至今还不清楚,所以,治疗的目的应是长期镇痛。镇痛的方法至今仍是多种多样。可大概分为无创和有创治疗方法。无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医中药针灸疗法、理疗等。适用于病程短、疼痛较轻的患者。也可作为有创治疗方法的补充治疗。有创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疗法、注射疗法和射频热凝疗法。
一、一般疗法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一)药物疗法
1.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别名痛惊宁、叉癫宁、酰胺咪嗪,为咪嗪类抗癫痫和抗三叉神经痛药。口服开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服药24~48h后即有镇痛效果。其副作用是厌食、头晕、顽固性失眠、皮疹等。此药亦可与0.1g苯妥英钠同服。
2.苯妥英钠(sodium phenytoin) 别名大仑丁(dilantin),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气中易潮解。
药理学作用:本品为乙内酰脲类抗癫痫大发作和抗精神运动性发作药。对大脑皮层运动区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作用。除可用于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外,也可用于抗高血压,心律失常及维持和预防癫痫发作。用于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口服每次100~200mg,每日2~3次;用于心律失常,每次100~200mg,每日2~3次;用于高血压,每次100mg,每日3次;防止癫痫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每次50~100mg,每日3次。
(二)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有些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服用中药后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使疼痛发作停止或减轻。有的临床医师采用内服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