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手术治疗适用于那些有功能障碍、经多巴胺替代治疗有效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即患者经过系统的药物(主要是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有明确疗效,但疗效减退,或者出现症状波动或异动症等副作用。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手术禁忌证包括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和多系统萎缩,其特点是多个部位神经元缺失,故手术治疗通常无效,甚至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禁忌证还包括明显的脑部器质性病变、智能障碍及其它系统性疾病。
(二)常用手术方法
1.脑深部核团毁损术
采用影像学立体定向技术和微电极导向神经电生理技术进行脑内核团的解剖定位和功能定位,然后导入射频电极,加热毁损特定核团,降低核团异常增高的兴奋性,从而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强直和运动障碍症状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
(1)丘脑Vim核毁损术
1951年,Hassler最先报道了丘脑VL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20世纪60年代初期,Albe-Fessard等将微电极导向技术应用于丘脑毁损术,证实丘脑腹中间核(Vim)含有与震颤同步放电的“震颤细胞”。从此,丘脑Vim核逐渐成为治疗震颤最理想的靶点,不仅适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引起的震颤,同时也是治疗原发性震颤、小脑性震颤的首选方法。单侧丘脑Vim核毁损术常见的并发症是舌与手的麻木、辨距不良、肌张力低下、对侧肢体力弱、以及短暂性意识混乱等,原因多数是因为毁损部位的不准确。双侧丘脑核团毁损术主要并发症有智能与精神障碍及构音困难,临床上应尽量避免。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2)苍白球毁损术
当几乎所有的神经外科医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丘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时,20世纪50年代,瑞典的Leksell却坚持认为苍白球是更好的治疗靶点,并成功地为大量的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但这些工作一直没有发表,直到90年代初,才由瑞典的神经外科医生Laitinen等整理报道。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长期使用左旋多巴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严重的副作用,而PVP手术不仅能够全面改善帕金森病本身的症状,而且能够消除药物治疗不良影响,使人们对于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能够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保持患者较高的生活质量。PVP手术中靶点定位不准确可能导致视野缺损和偏瘫,由于手术创伤引起的并发症还可能有颅内出血、语音低下、吞咽困难、流涎增多、呃逆、嗜睡等。对于一侧PVP手术后的患者,对侧手术时不宜再做PVP,应选择对侧丘脑Vim和/或STN作为毁损手术靶点。
(3)丘脑底核毁损术
近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丘脑底核的高兴奋性是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中的主要异常点。如果阻断丘脑底核的兴奋性传入,可以减弱GPi的高兴奋性,从而产生与苍白球毁损术类似的效果。丘脑底核毁损术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的整体症状,且“关”状态的改善明显高于“开”状态,“开、关”波动趋于平缓,对中线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丘脑底核毁损术在安全性上较苍白球毁损术更有优越性,未发现象苍白球毁损术导致的发音低下和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是偏身投掷或称偏身舞蹈症(毁损灶对侧肢体的不自主投掷样动作)。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