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中级主管药师辅导:尿的生成和排出

2008-9-24 17:8 【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人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的过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约为45mmHg,胶体渗透压为25mmHg,肾小囊内压约为lommHg,有效滤过压为10mmHg。因此,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形成滤液。用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平均值为125ml/min,180L/d。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若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m,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则滤过分数为19%。说明当血液流经肾脏时,约有19%的血浆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包括重吸收和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指由肾小球滤过形成的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选择性地将物质从肾小管转运到血液中去的过程。分泌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的过程。

  1.近球小管对Na+、水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重吸收肾小球超滤液中65%~70%的Na+和水,及全部葡萄糖。

  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与葡萄糖的转运相耦联。主要转运

  方式是小管液中的Na+可由管腔膜上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与葡萄糖共同转运,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同时将葡萄糖和氨基酸转运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Na+经基底侧膜上钠泵的作用泵出细胞,进入细胞间隙。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以易化扩散的方式通过基底侧膜进入血液。由于Na++、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进入细胞间隙,使细胞问隙中的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作用,水从小管液通过紧密连接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不断进入细胞间隙。由于细胞间靠近小管腔侧存在紧密连接,故细胞间隙内的静水压升高,可促使钠和水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正常血糖浓度(100mg/ml),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当血糖浓度达肾糖阈(1800rmg/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并随血糖浓度继续升高,尿糖也随之升高。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与水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约12%滤过的Na+和Cl-,重吸收不同量的水。该部位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水和盐的平衡状况进行调节。Na+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有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基底侧膜上的Nal泵维持细胞内低的Na+浓度,小管液中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泵至细胞间液而被重吸收。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量取决于集合管主细胞对水的通透性,血管升压素控制主细胞管腔膜水孔蛋白的多少,决定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3.渗透性利尿肾小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小管液溶质浓度高,则渗透压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结果尿量增多,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的多尿,以及利用甘露醇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都属于渗透性利尿。

  4.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称水利尿。

  三、排尿反射

  排尿是一个反射过程。排尿反射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脊髓反射。反射过程是膀胱内尿量达一定充盈度(约400~500m1)时,膀胱壁感受器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盆神经传人到脊髓骶段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质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产生尿意。此时,脊髓骶段排尿中枢传出信号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尿液排人后尿道,再反射性的兴奋阴部神经,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