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盼医生能上门服务。
“社区医院不都有上门医生吗?怎么取消了?”9月14日上午,家住瑞昌路的孟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他90多岁的母亲需要定期打吊瓶,因为行动不方便,想到社区医院找个医生上门服务,但是问了一圈连吃“闭门羹”。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为方便市民看病,从去年起,本市社区医院陆续推出“上门医生”,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近三成的社区医院正在减少或者干脆取消了医生上门诊治,其中容易引发纠纷、人手不足、开销过大等,都成为上门医生“缩水”的原因。
■现状:近三成社区医院“上门医生”缩水
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从去年起,本市不少社区医疗机构陆续推出“上门医生”,主要是针对一些行动不方便的老年患者,只要一个电话,社区医生就可以上门为其进行诊治。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上门医生”的数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缩水”的迹象。“原先我们社区医院有3名医生护士,专门负责为周边的居民上门治疗。”四流中路一家社区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实行一年多来,现在只留下一名护士。而记者随后对岛城多家社区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在调查的40多家社区医院中,近三成上门诊断的医生护士人数都在减少,有的干脆取消了。
■调查:上门治疗风险大权衡利弊终放弃
调查中不少社区医院的负责人都诉苦,“容易引发纠纷”是最犯愁的原因。洛阳路社区医院的刘院长告诉记者,去晚了、说话快了、动作不麻利,都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满。9月13日因上门输液晚了些,该社区医院两名护士遭病人家属殴打。而且,给患者输液时,有些输液反应是很突然的,抢救也需要在几分钟之内立即进行,居民家里又没有抢救设备,一旦出了事谁负责?权衡利弊,不少社区医院自然放弃让医生“上门”。
人手不足、开销过大等,也导致医院不得不减少“上门医生”。“我们医院一共有3名医生和4名护士,大家平时就忙得团团转。”云南路周边的一家社区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派出医生上门诊断,医院人手就会不足,影响市民的正常就诊。
经费问题也是困扰医院的大麻烦。“路途近一点的,我们就赶紧跑着过去,稍微远一点,担心耽误病情,就只能打车了。”云霄路社区医院的赵主任告诉记者,出诊费只有十几元,来回打车都要倒贴,他们也是有心无力。
■说法:上门医生也需要“资本”支持
“医生上门为患者诊断,确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医院推出的家庭医生,其实不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而是根据居民的家庭病史情况,设定出符合个体需求的饮食、运动处方,而药物治疗成为辅助方式。当然,如果病号情况特殊,医生随时上门诊断也是一种人性化的表现。“目前患者的需求增加和上门医生的数量减少,确实是一种矛盾。”岛城一家社区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要突破这个瓶颈,医生和患者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体谅;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如培养社区医生、加大财力支持等,让这项制度有“资本”进行下去。事实上,本市卫生部门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已经出台政策,如收支两条线等,加大对社区医院的辅助。
专家也提醒市民,因为居民家中毕竟没有医疗设施,一旦发现问题很难及时有效地处理,因此社区医生上门服务的内容最好以保健项目为主,一般不鼓励在居民家中开展诊治行为。文/图 本报记者 江翡翡
■它山之石:上门输液前须签《家庭输液同意书》
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社区医生上门打针、输液是他们最实际的期盼。然而,记者走访多家社区医院发现,绝大多数社区医院都拒绝上门打针、挂水。据了解,这项服务容易产生致命事故,在目前社区医疗服务法规中还是空白。
今年上半年,南京白下区月牙湖社区医院决定开展上门输液、打针服务,不过输液前必须签《家庭输液同意书》,告知家属和病人可能产生的后果。其中包括首先询问药的来历,必须是正规医院开的,如果是自己从药店购买的不挂。药物方面,必须是不需要做皮试的,头孢、青霉素等易过敏的不挂。挂水总量不超过500毫升,药水现配现用。另外,还要观察15分钟,因为大多数输液反应都在10分钟内发生。还必须有一个成年人陪护,遇问题随时拨打社区医生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