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辅导:输血

2008-9-16 19:53 【

  由于输血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能不输血的尽可能不输血;即使必须进行输血,尽量用成分输血,不用全血,以利于安全和经济。

  (一)输血

  1.输血适应证  主要有:①出血;②严重贫血;③低蛋白血症;④严重感染;  ⑤凝血障碍。

  2.输血种类与选择

  (1)全血输注:全血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各种血细胞及血浆中各种成分,还有抗凝剂及保存液。全血有保存全血及新鲜全血之分。常用保存于4±2℃的全血。

  新鲜全血定义难以统一规定,要依输血目的而定。为了补充新鲜红细胞,可用保存5天的ACD全血或10天的CPD全血;如同时还要补充廊小板或白细胞,则应分别用保存l天及l2h内的全血。

  全血中主要是含有载氧能力的红细胞和维持渗透压的白蛋白,可应用于:①各种原因(手术、创伤等)引起的急性大量失血需要补充红细胞及血容量时。②需要进行体外循环的手术时。③换血,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病换血。

  全血输注缺点有:全血中所含血小板与白细胞可引起的抗体,可在再输血时引起反应;对血容量正常的人,特别是老人或儿童,易引起循环超负荷。目前,全血输注已逐渐减少,而代之以成分输血。

  (2)成分输血:优点:①疗效高: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效价的制品。②反应少:可减少输全血引起各种不良的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③合理用血液成分: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及血浆蛋白成分,供不同目的应用。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3)成分输血主要种类

  1)红细胞输注:①少浆血。②浓缩红细胞。③代浆血或晶体盐红细胞悬液。④少白细胞的红细胞。⑤洗涤红细胞。⑥其他:冰冻红细胞、年青红细胞、照射红细胞等。

  主要用于需要输注红细胞的患者,适用于:①任何原因的慢性贫血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因对血容量影响较少而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②急性失血如无全血时,可输入代浆血。③洗涤红细胞:最常用于因输血而发生严重过敏的患者。④如输血后有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2)粒细胞输注:应用浓缩白细胞应十分慎重,因为粒细胞可引起输血副作用。主要适应证:①用于治疗:当患者白细胞少于0.5×109/L有严重细菌感染而经抗生素治疗24~48h无效时。②用于预防:当治疗白血病或骨髓移植后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时,输白细胞可能减低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但引起副作用的弊病可能更大。③新生儿败血症,可明显减低其死亡率。输粒细胞时必须用与患者ABO和Rh同型的血液,若HLA血型相配则更为有益。

  3)单个核细胞输注: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输注用于病毒感染、肿瘤、白血病等。造血干细胞用于自体骨髓移植、肿瘤化疗后等。

  血小板输注:①富含血小板血浆。②浓缩血小板。③少白细胞血小板。输血小板的适应证:①血小板数减少:一般血小板数<20×109/L且合并出血时应给输血小板。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药物或肝肾功能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等。

  4)血浆及血浆蛋白输注:血浆适应于:①患有导致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如DIC等。②肝功能衰竭而伴有出血倾向时。③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过量等。

  血浆白蛋白:主要用于补充血管内或血管外白蛋白缺乏。扩充血容量是使用白蛋白的重要指征,如:血容量损失50%~80%者、白蛋白丢失(烧伤等)、体外循环、失代偿肝硬化。

  免疫球蛋白输注:①预防某些传染病和细菌感染,如麻疹、传染性肝炎等,可使用正常人免疫球蛋白。②代替异种血清制品,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以避免不良反应。免疫缺陷疾患、新生儿败血症等,可用正常免疫球蛋白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凝血因子制品输注:①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可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患者。②Ⅷ因子浓缩剂:可用于甲型血友病止血治疗及出血的预防。也可用DNA重组技术。③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制剂:是一种混合血浆制成的冻干制剂,含有维生素K依赖性的Ⅱ、Ⅶ、Ⅸ、X因子。可用于血友病出血的治疗。

  5)自身输血:由于输血传播疾病,尤其是艾滋病的传播,现已重视自身输血法。

  自身输血的意义:①有利于稀有血型输血。②避免输血反应血型抗原等引起的同种免疫或免疫作用而引起的过敏反应。③避免输血传染疾病等。④自身输血者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⑤为无条件供血的地区提供血源。